方劑組成解釋
太聖散中含有罌粟殼,主要原因有二:
- 止痛作用: 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有強烈的鎮痛作用。古人常用其治療劇烈疼痛,尤其針對寒性腹痛、久咳不止等症狀。
- 止瀉作用: 罌粟殼亦有收斂止瀉之效,能緩解腸道痙攣,減少腸蠕動,對腹瀉、痢疾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罌粟殼屬於毒性藥材,其使用需嚴格控制,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產生藥物依賴或其他不良反應。
太聖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太聖散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或熱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胃痛、止渴生津等功效。太聖散可能含有對脾胃有一定刺激的藥材,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確保藥效的發揮。
太聖散中含有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調和營血之功效。太聖散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如頭痛、腹痛、經痛等,白芍能有效舒緩疼痛,並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行通暢。
- 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白芍還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作用。太聖散可能包含其他具有活血化瘀的藥材,白芍可以起到收斂止血、保護腸胃、防治腹瀉的作用,防止藥材過度活血化瘀而損傷脾胃。
太聖散中使用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行氣,止痛止痙: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止痙之效。太聖散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
- 引藥上行,通達病所: 川芎氣味辛香,善於上行,能引導其他藥物上達頭部,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太聖散中,川芎不僅自身具有療效,更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聖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腹痛洩痢不可忍」,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滯濕阻、腸道滑脫不收所致之劇烈腹痛與泄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症狀多由外感濕邪、飲食不節,或久瀉傷脾,導致氣機失調、升降失常;嚴重者甚至因久瀉耗氣,引發津液脫失、腸道失固。太聖散通過澀腸止瀉、調和氣血雙向作用,以緩解急症。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御米殼(蜜炙炒):
- 為本方君藥,主入大腸經,性澀平,蜜製後增強其固澀止瀉之效,兼能緩急止痛。《本草綱目》載其「治久嗽、瀉痢、脫肛」,尤其針對腸滑不止之泄痢,能直接收斂腸道,減少津液耗脫。
甘草(炒):
- 甘緩和中,炒用增強健脾之效,協同御米殼緩解腹痛,並調和諸藥毒性(如制御米殼之偏性)。《傷寒論》中常用甘草與芍藥配伍,以緩攣急疼痛。
芍藥:
- 此處未分赤白,古代泄痢方中多用白芍,取其柔肝緩急、和營止痛之功。與甘草合用(芍藥甘草湯意),能舒緩腸道痙攣性疼痛,改善「不可忍」之劇痛。
川芎:
- 為血中氣藥,辛散溫通,能行氣活血。泄痢伴腹痛者,多有氣血壅滯,川芎可疏通腸道氣機,與芍藥相配,一散一收,調和氣血鬱滯,避免純用收澀導致「閉門留寇」。
治療原理與配伍精要
- 標本兼治:御米殼急則治標以固澀止瀉,芍藥、川芎調和氣血治本,避免因純止瀉而滯邪。
- 動靜結合:川芎之「動」防止御米殼過澀,芍藥之「靜」抑制川芎辛散太過,體現「通澀並用」之巧思。
- 臟腑聯調:從肝脾入手,芍藥柔肝,甘草健脾,御米殼固腸,契合「泄責之脾,痛責之肝,下責之腸」的整體觀。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痛瀉交加」之急症,以收澀為核心,佐以氣血調暢,展現古代方劑「四兩撥千斤」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2兩(蜜浴炒),甘草(炒)半兩,芍藥半兩,川芎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太聖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禦米殼2兩(蜜浴炒),甘草(炒)半兩,芍藥半兩,川芎半兩。 主治:腹痛泄痢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