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聖散

TAI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心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心包經 6%
膽經 6%
胃經 6%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太聖散中含有罌粟殼,主要原因有二:

  1. 止痛作用: 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有強烈的鎮痛作用。古人常用其治療劇烈疼痛,尤其針對寒性腹痛、久咳不止等症狀。
  2. 止瀉作用: 罌粟殼亦有收斂止瀉之效,能緩解腸道痙攣,減少腸蠕動,對腹瀉、痢疾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罌粟殼屬於毒性藥材,其使用需嚴格控制,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產生藥物依賴或其他不良反應。

太聖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太聖散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或熱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2.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胃痛、止渴生津等功效。太聖散可能含有對脾胃有一定刺激的藥材,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確保藥效的發揮。

太聖散中含有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調和營血之功效。太聖散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如頭痛、腹痛、經痛等,白芍能有效舒緩疼痛,並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行通暢。
  2. 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白芍還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作用。太聖散可能包含其他具有活血化瘀的藥材,白芍可以起到收斂止血、保護腸胃、防治腹瀉的作用,防止藥材過度活血化瘀而損傷脾胃。

太聖散中使用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行氣,止痛止痙: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止痙之效。太聖散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
  2. 引藥上行,通達病所: 川芎氣味辛香,善於上行,能引導其他藥物上達頭部,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太聖散中,川芎不僅自身具有療效,更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主治功效


太聖散介紹

中藥方劑「太聖散」,主要成分是罌粟殼、甘草、白芍、川芎,主治功效是腹痛腹瀉,難以忍受。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

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川芎

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太聖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瀉,難以忍受等症狀。其主要成分為罌粟殼、甘草、白芍、川芎。太聖散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但由於其中含有罌粟殼成份,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2兩(蜜浴炒),甘草(炒)半兩,芍藥半兩,川芎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太聖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禦米殼2兩(蜜浴炒),甘草(炒)半兩,芍藥半兩,川芎半兩。 主治:腹痛泄痢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