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煎散

粟煎散

SU J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14%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粟煎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包括罌粟殼。罌粟殼主要來源於罌粟植物的成熟果實,其主要成分為罌粟鹼和其他生物鹼,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在粟煎散中,罌粟殼的主要作用是緩解緊張和焦慮,幫助放鬆身心,增加睡眠質量。

此外,粟煎散的主要適應症是對於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罌粟殼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能夠有效緩解因消化不良而產生的不適感,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這種組合的相互作用有助於增強整體療效,使患者在舒緩情緒的同時,也能改善消化系統的健康。然而,罌粟殼在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潛在的副作用,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使用。

粟煎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粟煎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方中多為辛溫解表之藥。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辛燥而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之功效。在粟煎散中,甘草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平和、持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粟煎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久痢不癒,症見下痢或赤(血痢)、或白(寒痢),或夾瘀血成片,裏急後重(後重疼痛),日夜頻瀉無度。此證屬痢疾日久,正氣耗損,腸道滑脫失禁,或兼濕熱瘀滯未清所致。

功效

  1. 澀腸止痢:針對久痢滑脫,固攝腸道,減少瀉痢次數。
  2. 緩急止痛:緩解裡急後重、腹痛不適。
  3. 調和氣血:兼顧赤白痢下,瘀血滯留之標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

  1. 罌粟殼(蜜炙黃色)

    • 藥性:酸澀微寒,入肺、大腸、腎經。
    • 作用
      • 蜜炙後增強其固澀之性,尤善「澀腸止痢」,適用於久瀉久痢、腸道無力固攝者。
      • 其性收斂,能直接抑制腸道異常蠕動,減少瀉痢次數。
  2. 甘草(半生半炙)

    • 藥性:甘平,生用清熱解毒,炙用補脾益氣、緩急止痛。
    • 作用
      • 生甘草:清解腸道殘留濕熱,緩解血痢(赤痢)之熱毒。
      • 炙甘草:補益脾胃,緩解久痢所致之氣虛,並與蜜罌粟殼協同止痛。
  3. 粟米(煎藥時加入)

    • 輔助作用
      • 健脾養胃,顧護中焦,防罌粟殼過澀傷脾。
      • 煎煮時增加藥汁黏稠度,輔助藥效緩和下行。

(二)配伍邏輯

  1. 標本兼治

    • 治標:罌粟殼急澀腸道以止瀉,生甘草清餘熱,針對「痢下赤白」「瘀血作片」之標實。
    • 治本:炙甘草補脾氣,蜜炙罌粟殼兼輕補中焦,改善久痢氣虛之本。
  2. 動靜結合

    • 罌粟殼「靜」以止瀉,生甘草「動」以清熱,一收一清,防過澀留邪。
  3. 調和藥性

    • 粟米緩和罌粟殼峻澀之性,甘草調和諸藥,使方劑趨於平和。

(三)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久痢」核心病機——腸滑氣陷、濕熱未盡,以固澀為主,佐以清熱益氣:

  • 固澀止脫:罌粟殼收斂腸道,恢復其正常約束功能。
  • 清殘熱、化瘀滯:生甘草解熱毒,緩解血痢;粟米助化瘀滯(「瘀血作片」)。
  • 補虛緩急:炙甘草與蜜炙罌粟殼共奏補虛止痛之效。

總結:此方簡潔,主次分明,通過澀、清、補三法並用,尤其適合久痢虛實夾雜之證。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10枚(蜜炙黃色),甘草3寸半(劈破,一半炙黃,一半生用)。
上為粗末。
每服3錢,用水1盞半,入粟米1撮,同煎至1盞,去滓。食前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粟煎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罂粟殼10枚(蜜炙黃色),甘草3寸半(劈破,一半炙黃,一半生用)。 主治:久痢不癒,或赤或白,或瘀血作片,後重疼痛,日夜無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