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茄散
KU Q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茄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苦茄散以苦寒之味為主,性質偏涼,而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和吸收。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的功效,可以輔助苦茄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此外,甘草還有調和藥物、減輕毒副作用的作用,可以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茄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背未潰,身體寒熱」,即背部癰疽初起尚未化膿破潰,伴隨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的階段。此類癰瘡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身體寒熱則反映正邪交爭、表裏氣機不調。苦茄散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調和氣機,適用於熱毒初聚、尚未成膿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苦茄種(一兩)
- 苦茄為茄科植物,古籍載其性味苦寒,主入肝、胃經,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其「苦」能瀉火,「寒」能清熱,針對發背初起的熱毒壅滯,可阻斷熱邪深入,防止癰疽潰爛。
- 現代推測可能含有生物鹼類成分(如龍葵鹼),具有抗炎、抑菌作用,或能抑制局部病原微生物繁殖,緩解紅腫熱痛。
炙甘草(一兩)
- 甘草性甘平,炙後偏溫,擅長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並能調和藥性。此處與苦茄配伍,一則制約苦茄的寒涼之性,防其傷胃;二則透過甘緩作用,減輕熱毒壅滯所致的疼痛不適。
- 甘草所含甘草酸等成分,現代研究證實具抗炎、調節免疫之效,可能輔助苦茄增強消炎作用,同時保護黏膜。
配伍邏輯與方義
- 苦寒瀉火,甘緩調和:苦茄清解熱毒為君,炙甘草緩和藥性為佐使,兩者比例相等(1:1),形成「清解而不峻猛,瀉火兼護正氣」的配伍特色。
- 內外兼顧:方中未直接用發散表邪之藥,但「甘草湯調下」可借甘草的甘平之性調和中焦,助正氣抗邪,間接緩解寒熱症狀。苦茄散內服後,可能透過清熱解毒的作用解除裏熱,從而平息體表的寒熱往來。
延伸推論
此方劑量輕緩(每服僅二錢匕),推測適用於癰疽初起、熱毒未盛者。若熱毒熾盛,恐需配伍更大劑量的清熱藥(如黃連、金銀花)或活血散結藥(如乳香、沒藥)。而「身體寒熱」若偏表證明顯,或可加少量柴胡、葛根等疏解表邪。
傳統服藥法
苦茄種1兩,甘草(炙)1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匕,甘草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苦茄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苦茄種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發背未潰,身體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