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散
HE W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和胃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胃氣、緩解胃腸道不適。其組成成分中包含罌粟殼,這是因為罌粟殼具有良好的止痛與止瀉效果。根據中醫理論,罌粟殼味酸、性平,能入心、肺、大腸經,善於斂肺、止咳、止瀉及固腸,適用於治療久瀉不止、久痢脫肛等症狀。在和胃散中加入罌粟殼的目的,是利用其特性來幫助穩定腸胃功能,減輕患者因腸胃失調所帶來的疼痛或不適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罌粟殼含有微量的生物鹼,如嗎啡等,長時間或大量使用可能導致成癮性問題。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此外,對於有特殊疾病史的患者,如肝腎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罌粟殼的使用,避免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總體而言,和胃散中的罌粟殼作為一種輔助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方劑的療效,但仍需謹慎使用。
和胃散中包含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消脹: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胃脘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疏肝理氣:青皮還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痛、噯氣、反酸等症狀。
因此,和胃散中加入青皮,可通過行氣消脹、疏肝理氣等功效,達到和胃健脾、消食止痛的效果。
和胃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止瀉止痢: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的功效。和胃散主治脾胃濕熱,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等,車前子可有效清熱利濕,緩解腸道炎症,並減少腹瀉的發生。
- 通淋利水,消腫止痛: 車前子亦有通淋利水、消腫止痛之效。若脾胃濕熱導致尿路感染,車前子可以利尿通淋,排解濕熱,減輕尿道炎症,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和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和胃散中多為辛溫之品,易傷脾胃,甘草可緩解藥性,使藥物更溫和地作用於脾胃。
- 緩解副作用: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其他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防止藥物毒性對身體造成傷害,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胃散」
中藥方劑「和胃散」,由罌粟殼、青皮、車前子、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理氣和胃、止痛止瀉的功效,主治冷熱不調、瀉痢膿血、腹痛後重、水谷不化等症。
藥物組成
罌粟殼:性辛、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止瀉止痢、鎮痛的功效。用於肺虛久咳、泄瀉腹痛、久痢不止等症。
青皮:性辛、溫,味苦,歸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用於肝鬱氣滯、經痛、跌打損傷等症。
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用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功效
理氣和胃:本方以青皮、車前子、甘草為主藥,具有理氣和胃之功。青皮辛溫,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入肺、腎、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三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之效。
止痛止瀉:本方以罌粟殼為主藥,具有止痛止瀉之功。罌粟殼性辛、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止瀉止痢、鎮痛的功效。用於肺虛久咳、泄瀉腹痛、久痢不止等症。
主治
冷熱不調:指人體對冷熱的適應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冷熱刺激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如畏寒、發熱、腹痛、腹瀉等。
瀉痢膿血:指腹瀉時大便中含有膿血,這是腸道感染或炎症的徵兆。
腹痛後重:指小腹疼痛,伴有下墜感,這可能是由於腸道積滯、便祕或婦科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水谷不化:指食物在胃腸道中不能被消化吸收,這可能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消化酶分泌不足或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總結
中藥方劑「和胃散」,由罌粟殼、青皮、車前子、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理氣和胃、止痛止瀉的功效,主治冷熱不調、瀉痢膿血、腹痛後重、水谷不化等症。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去蒂,蜜浴炒)3兩,南青皮(去白)1兩,車前子(炒)1兩,甘草(生)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煎橘皮蜜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胃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禦米殼(去蒂,蜜浴炒)3兩,南青皮(去白)1兩,車前子(炒)1兩,甘草(生)1兩。 主治:冷熱不調,瀉痢膿血,腹痛後重,水谷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