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胃散
HE W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和胃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胃氣、緩解胃腸道不適。其組成成分中包含罌粟殼,這是因為罌粟殼具有良好的止痛與止瀉效果。根據中醫理論,罌粟殼味酸、性平,能入心、肺、大腸經,善於斂肺、止咳、止瀉及固腸,適用於治療久瀉不止、久痢脫肛等症狀。在和胃散中加入罌粟殼的目的,是利用其特性來幫助穩定腸胃功能,減輕患者因腸胃失調所帶來的疼痛或不適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罌粟殼含有微量的生物鹼,如嗎啡等,長時間或大量使用可能導致成癮性問題。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此外,對於有特殊疾病史的患者,如肝腎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罌粟殼的使用,避免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總體而言,和胃散中的罌粟殼作為一種輔助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方劑的療效,但仍需謹慎使用。
和胃散中包含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消脹: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胃脘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疏肝理氣:青皮還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痛、噯氣、反酸等症狀。
因此,和胃散中加入青皮,可通過行氣消脹、疏肝理氣等功效,達到和胃健脾、消食止痛的效果。
和胃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止瀉止痢: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的功效。和胃散主治脾胃濕熱,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等,車前子可有效清熱利濕,緩解腸道炎症,並減少腹瀉的發生。
- 通淋利水,消腫止痛: 車前子亦有通淋利水、消腫止痛之效。若脾胃濕熱導致尿路感染,車前子可以利尿通淋,排解濕熱,減輕尿道炎症,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和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和胃散中多為辛溫之品,易傷脾胃,甘草可緩解藥性,使藥物更溫和地作用於脾胃。
- 緩解副作用: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其他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防止藥物毒性對身體造成傷害,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胃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和胃散」主治「冷熱不調,瀉痢膿血,腹痛後重,水穀不化」,其核心病機為 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寒熱錯雜、升降失常。具體表現如下:
- 冷熱不調:脾胃寒熱交雜,可能因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或素體陰陽失衡所致。
- 瀉痢膿血:濕熱蘊結腸道,氣血瘀滯,腐敗成膿,故下痢夾膿血,屬濕熱痢或寒熱夾雜之痢。
- 腹痛後重:濕熱或寒濕阻滯氣機,腸道傳導失常,出現裡急後重(便意頻繁但排便不暢)。
- 水穀不化: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出。
此方適用於 寒熱錯雜型瀉痢,既調和脾胃寒熱,又固澀止瀉,兼行氣化濕。
二、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 御米殼(罌粟殼)(蜜炙,去蒂):3兩
- 作用:酸澀收斂,固腸止瀉,緩急止痛。
- 邏輯:針對瀉痢日久、滑脫不禁,蜜炙後減其峻性,兼潤腸緩和。
- 南青皮(去白):1兩
- 作用:苦辛溫,破氣化滯,疏肝和胃。
- 邏輯:調暢氣機,緩解腹痛後重,兼助運化。
- 車前子(炒):1兩
- 作用:甘寒,利水滲濕,分清泌濁。
- 邏輯:引濕熱從小便出,止瀉痢(「利小便以實大便」)。
- 甘草(生):1兩
- 作用:甘平,和中緩急,調和諸藥。
- 邏輯:緩解腹痛,協調藥性。
配伍思路:
- 固澀與行氣並用:
- 御米殼固澀止瀉,針對滑脫;青皮行氣破滯,防止收斂太過致氣滯。
- 利濕與和胃並行:
- 車前子利濕熱,從小便分消;甘草和中,護脾胃正氣。
- 寒熱調和:
- 御米殼(微寒,蜜炙後偏溫)、青皮(溫)、車前子(寒)、甘草(平),整體平調寒熱。
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固澀止瀉治標,行氣利濕治本。
- 氣血同調:青皮行氣活血,車前子利濕清熱,合奏調和氣血之功。
- 升降相因:御米殼收斂降逆,青皮升發氣機,恢復脾胃升降之常。
適用場景:
適合 瀉痢日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 者,尤其以膿血便、腹痛裡急後重為主要表現。然須辨證明確,非單純實熱或虛寒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去蒂,蜜浴炒)3兩,南青皮(去白)1兩,車前子(炒)1兩,甘草(生)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煎橘皮蜜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胃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禦米殼(去蒂,蜜浴炒)3兩,南青皮(去白)1兩,車前子(炒)1兩,甘草(生)1兩。 主治:冷熱不調,瀉痢膿血,腹痛後重,水谷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