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聖飲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車前子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其富含車前子苷,能促進腎臟排泄,減少水腫,並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
五聖飲作為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的方劑,車前子的加入能有效地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效,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五聖飲方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蘇木性味苦、甘,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蘇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淤積,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涼血解毒,清熱利濕:蘇木還具有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對於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等症狀,蘇木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促進濕熱排出,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五聖飲方中加入蘇木,可謂是兼顧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與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等多種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五聖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五聖飲為清熱解毒之劑,但藥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輕對脾胃的負擔。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藥物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順從性。同時,甘草具備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五聖飲中發揮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確保方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聖飲]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產科發蒙》的記載,五聖飲主要用於治療產後小便淋瀝澀痛,以及諸淋證。書中指出,產後小便淋瀝澀痛可能是由於瘀熱在膀胱所致,也可能是舊瘀血阻礙尿道,或子宮下墜壓迫尿道,甚至是大便燥結導致小腸被擠壓而影響排尿。五聖飲被描述為「治諸淋甚妙」的家傳方劑。
治療原理分析
五聖飲由萍蓬根、車前子、蜀黍、蘇木、甘草組成。
- 萍蓬根:雖然在提供的組成中未列出,但在古文中卻是此方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劑量最大。萍蓬根在傳統中醫中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散結的功效,可能對於膀胱濕熱或瘀熱引起的淋證有直接作用。
- 車前子: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是治療淋證的常用藥,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熱,疏通尿道。
- 蜀黍:在現代藥典中較少使用,古代認為其具有利尿作用,可能與車前子協同增強利尿通淋的效果。
- 蘇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產後瘀血阻滯或因瘀血導致的疼痛有緩解作用,有助於改善因瘀血阻礙尿道所致的排尿困難。
- 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藥性,並增強整體方劑的協調性。
綜合來看,五聖飲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來達到通淋止痛的目的。方中以萍蓬根、車前子、蜀黍清熱利濕,針對膀胱濕熱;蘇木活血化瘀,針對瘀血阻滯;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通淋之效,故可用於治療諸淋證,尤其是產後因瘀熱或瘀血阻滯所致的小便淋瀝澀痛。
結論
五聖飲是一個針對淋證,特別是產後淋證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藥物組合,達到疏通尿道、緩解疼痛的目的。然而,具體藥物用量和配伍比例可能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萍蓬根4錢,車前子2錢,蜀黍2錢,蘇木2錢,甘草2錢。
以水6合,煮取3合,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聖飲, 出處:《産科發蒙》卷四。 組成:萍蓬根4錢,車前子2錢,蜀黍2錢,蘇木2錢,甘草2錢。 主治:諸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