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皮散方劑中包含「青皮」,其原因主要有二:
- 疏肝理氣: 青皮性味辛苦,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青皮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青皮正是其疏肝理氣的重要藥材。
- 消食導滯: 青皮同時具有一定消食導滯的作用,能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緩解食積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青皮散中加入青皮,可更好地增強方劑的消食導滯功效,提高療效。
青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青皮性苦寒,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之效,但其寒性較強,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緩解青皮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保護脾胃,使其藥效發揮更為穏和。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青皮相配伍,可協同青皮行氣消積,增強止痛效果,並能減輕青皮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皮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述主治「乳癌初起,如鱉棋子,不痛不癢」,意指乳腺腫塊初期,形如圍棋子般堅硬、表面凹凸似鱉甲,屬中醫「乳岩」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肝氣鬱結、痰瘀凝滯所致,病機在於氣滯血瘀日久成塊。方中未言潰爛或劇痛,符合初起局部實證、未化熱之特徵,故以行氣散結為核心治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青皮
- 性味辛溫,歸肝、膽、胃經,為橘未成熟果皮,功擅破氣疏肝、消積散滯。
- 《本草綱目》言其「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氣,消乳腫」,尤能直入肝經,解鬱結之氣,針對乳病之肝氣橫逆、經絡阻塞。
- 現代研究認為其揮發油及黃酮類成分可調節平滑肌收縮,或間接影響乳腺組織循環。
大腹皮
- 為檳榔之果皮,性微溫,主入脾、胃、大腸經,長於行氣寬中、利水消腫。
- 《藥性論》載其「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其纖維質結構中空輕浮,傳統取其「以皮走皮」之象,善祛皮膜間水氣與滯氣,與青皮協力開泄鬱阻。
- 方中搭配青皮,一偏肝經、一重脾胃,共調氣機升降,使痰濕無所依附。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推論
此方藥簡力專,以「行氣破滯」為首要目標:
- 氣行則血行:青皮破肝經之結,大腹皮暢中焦之滯,氣機通暢後,血瘀痰凝隨之消散,符合「結者散之」之法。
- 皮類藥之象形思維:二者均為果皮,中醫取「皮能達表」之意,引藥力外走乳腺皮裡膜外,直接作用於腫塊所在。
- 未用血分藥之考量:既言「不痛不癢」,示瘀熱未顯,故避桃仁、紅花等活血峻藥,純用氣分藥阻斷病情進展,防未病之變。
潛在限制與延伸思考
此方適用於純氣滯階段,若見疼痛或發熱,需加味(如蒲公英、夏枯草清熱;當歸、赤芍活血)。古代描述之「乳癌」未必等同現代醫學定義,然其「疏氣解鬱」思路對乳腺增生或纖維瘤早期,仍有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青皮、大腹皮。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七。 組成:冬瓜青皮(陰乾)。 主治:驢涎馬汗入瘡。
青皮散, 出處:《濟陰綱目》卷十四。 組成:青皮、甘草。 主治:乳癌初起,如鱉棋子,不痛不癢。
青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青皮1錢,滑石1錢,硫黃(研)1錢。 主治:小兒(口見)奶。
青皮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四。 組成:青皮(去瓤)8分,穿山甲(炒)8分,白芷8分,甘草8分,貝母8分。 主治:乳癰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