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國老散方中使用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國老散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各不相同,甘草可以有效調和這些藥材的性味,避免藥物之間相互沖突,使藥效更加協調。
- 增強補益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增強體質的作用。國老散整體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功效,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這些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國老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皮膚瘡瘍:如癍瘡、痘疹(天花、水痘等)、疔腫、癰疽等化膿性感染。
- 毒物中毒:如砒霜毒、菌類中毒(蕈毒)。
- 熱病神昏:如傷寒發狂(高熱譫妄)、天行瘟疫(傳染性熱病)。
- 痘疹不發:痘瘡6-7日後無法灌膿或陷於黑色(氣血不足或毒邪內陷)。
- 中惡:突發昏厥或邪氣侵襲所致的神志異常。
其「外撲臍中」的用法,顯示此方通過局部吸收或刺激經絡發揮作用,尤其針對毒熱內蘊、氣血壅滯之證。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甘草(炙,銼)
- 性味功效:甘平,炙後偏溫,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方中作用:
- 為「國老」(調和諸藥),緩解鉛丹毒性。
- 生肌斂瘡,助痘疹灌膿(《外科精要》載甘草為瘡家要藥)。
- 解砒毒、菌毒(《本草綱目》載其解百藥毒)。
2. 當歸(焙)
- 性味功效:甘辛溫,補血活血、潤腸通便。
- 方中作用:
- 焙後減其潤性,專注活血。
- 助痘疹透發(血足則痘漿充盈),改善「痘陷黑色」之血瘀或氣血不足。
- 與鉛丹合用,可斂瘡生肌(當歸外用多治瘡瘍久不收口)。
3. 鉛丹(研)
- 性味功效:辛微寒,有毒,外用能解毒生肌、收斂瘡口。
- 方中作用:
- 直接殺蟲止癢(治癰疽潰爛),促進痘疹結痂。
- 與甘草配伍制其毒性,增強拔毒效果(鉛丹為傳統外科要藥,如《聖惠方》用治瘡瘍)。
整體配伍邏輯
- 解毒托毒:
- 甘草解內毒,鉛丹拔外毒,當歸活血助毒外透,三者協力治「毒邪壅滯」之痘疹、瘡瘍。
- 生肌斂瘡:
- 鉛丹收斂潰瘍,甘草生肌,當歸改善局部血循環,促進癒合。
- 經絡吸收原理:
- 臍(神闕穴)為人體重要經絡樞紐,外敷藥物易吸收,透過刺激穴位調節氣血,治內外邪毒。
三、潛在治療原理推測
- 局部抗菌消炎:鉛丹含四氧化三鉛,具殺菌作用;甘草次酸抗炎,當歸揮發油促進組織修復。
- 調節免疫:甘草增強免疫力,當歸改善微循環,助痘疹透發。
- 解毒機制:甘草酸可結合重金屬(如砒霜),減少毒物吸收;鉛丹吸附毒素,外用以毒攻毒。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內效」思路,尤其適用於毒熱蘊結、氣血不暢之證,唯需注意鉛丹毒性,古代外用尚可,現代應謹慎替代。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銼)1分,當歸(焙)半分,鉛丹(研)半分。
上藥前二味為散,入鉛丹同研勻細。
撲臍中,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國老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粉甘草(生)3錢。 主治:心腹疼痛,嘔吐不止,以及蟲擾作痛。
國老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組成:甘草(炙,銼)1分,當歸(焙)半分,鉛丹(研)半分。 主治:小兒臍中汁出。
國老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聚寶方》。 組成:甘草(炙)2兩,銀柴胡2兩,秦艽2兩,大烏梅肉(焙乾)2兩。 主治:去三焦壅滯,退虛熱。主治:骨蒸熱久,不思飲食。
國老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大甘草不拘多少。 主治:癍瘡,痘疹,疔腫,癰疽,諸般惡瘡,及中砒毒、菌毒,傷寒發狂言,天行瘟疫毒。痘6-7日不能肥滿,或陷入黑色,不能灌膿,及中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