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柞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神柞飲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燥烈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芩、黃連等藥材搭配,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麻黃、桂枝等藥材搭配,可以加強解表發汗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柞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神柞飲為古代催生方,專治「橫逆倒産」及「死胎在腹」。所謂「橫逆倒産」,泛指胎位不正、分娩困難之狀,如橫產(兒手先出)、倒產(足先出),或產程遲滯、胎死腹中者。據原典記載,此方能令產婦「心下開豁」,促胎兒下降,甚至可化解腫脹阻滯,使死胎娩出「全不費力」,顯見其針對氣血瘀滯、產道不暢之危急證候。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主藥:生柞樹刺枝
柞樹(即櫟樹)之刺枝,性味古籍未明載,然觀其用如「小指大1握」並需「切碎」,推測取其 通行破瘀 之力。刺枝形態尖銳,傳統取象比類,隱喻穿透、開破之效;其木質堅硬,或能疏泄肝氣(木性條達),鬆解產道之攣急。且新汲水煎煮,更助其生發之性,以活絡胞宮氣血。
2. 佐藥:甘草五錢
甘草甘平,量達五錢(約15克),遠超尋常佐使之用。此處重用,當取其 緩急補中 之功:一則制約柞刺枝之峻性,防其過傷正氣;二則補益脾胃,助產婦氣血生化,間接推動胎元下行。甘能緩痛,或可緩解宮縮劇痛所致之氣機紊亂。
3. 煎服法之妙
- 新瓦罐、紙密封:避鐵器破氣,紙封存藥性,文武火兼施,意在提取藥力而不散失。
- 「不煎滓」:僅服藥汁,避免雜質滯留,取其輕清迅捷之效。
- 連服時機:腹痛腰重時即飲,順應產機;渴時再服,暗合「津液充足則產道潤滑」之理。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組合簡峻,以 「開破瘀滯」 為主軸:
- 柞刺枝 直攻瘀結,似能鬆解胞宮拘攣或胎位卡頓,猶如「以木疏土」(木剋土象,土為產道)。
- 甘草 守中調和,既防峻藥傷正,又助氣血周流。
- 新汲水屬「活水」,助藥性流動;瓦罐紙封則聚其銳氣,專攻下焦。
全方似無常見催生藥(如芎、歸),反取冷門草木,推測其適用於 氣滯血瘀型難產,尤其胎體壓迫產道、局部腫脹(如案例中「胛腫脹」)者。藥後「困睡」「骨節拆開」等描述,或反映其能暫時鬆弛產婦筋肉緊張,調整胎位,繼而藉宮縮之力順勢娩出。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述與傳統藥象思維,未現代科學驗證,然組方思路可見古人對產難「通滯」「解結」之獨到見解。
傳統服藥法
生柞樹刺枝如小指大1握,(水洗淨,切碎),甘草5錢,新汲水1碗半。
催生。
用新瓦罐入水與藥於內,以紙三層密封,文武火煎8分,溫服。不煎滓。凡覺腹疼腰重欲坐草時,即將此藥溫服1盞,便覺心下開豁;如渴,又飲1盞,覺下重便產,更無橫生倒逆之患。若遇橫生倒
橫產:一婦橫產,兒手先出,致胛腫脹。欲截其手,不保其生,屢用催生藥不效。以此藥濃煎一碗與服,頃刻蘇醒。再與一碗,困睡少時,忽雲骨節都拆開了,扶起即血水湧下,拔出死胎,全不費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神柞飲, 出處:《胎産心法》卷中。 組成:生柞樹刺枝如小指大1握(水洗淨,切碎),甘草5錢,新汲水1碗半。 主治:催生。主治:橫逆倒産,死胎在腹。
神柞飲, 出處:《葉氏女科》卷三。 組成:生柞枝(洗,銼)1兩,益母草1兩,川芎5錢,當歸5錢,人參3分。 主治:少婦初産,交骨不開,或因臨盆太早,用力摧逼,兒橫腹內,諸藥無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