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飲

HUANG Q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0%
胃經 10%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腎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黃耆飲:補氣、止血、止崩漏的良藥

黃耆飲,又稱「黃耆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補氣止血方劑。其組成包括:黃耆、白芍、川芎、甘草、生薑。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白芍,性涼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等功效。白芍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川芎可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生薑,性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黃耆飲的功效主要是補氣、止血、止崩漏。可用於治療虛勞崩中:身體虛弱,月經不調、崩漏。吐血上氣:吐血、氣上逆。短氣欲絕:呼吸短促,瀕臨死亡。面黑如漆:臉色黑如漆。

總結

黃耆飲是中醫常用的一種補氣止血方劑。其組成包括黃耆、白芍、川芎、甘草、生薑,具有補氣、固表、升陽、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黃耆飲可用於治療虛勞崩中:身體虛弱,月經不調、崩漏。吐血上氣:吐血、氣上逆。短氣欲絕:呼吸短促,瀕臨死亡。面黑如漆:臉色黑如漆。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茯神3兩(去水),栝樓根3兩,麥門冬3兩(去心,焙),甘草(炙)3兩,生乾地黃(切,焙)4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後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補氣固表,白芍養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氣,甘草調和諸藥,生薑溫中散寒。本方以黃耆為君藥,補氣固表;白芍為臣藥,養血柔肝;川芎為佐藥,活血行氣;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生薑為引藥,溫中散寒。諸藥合用,共奏補氣固表、和營止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子宮崩漏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男性勃起障礙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陰莖勃起不倒骨質疏鬆症腰痛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一。 組成:黃耆4兩,芍藥4兩,川芎4兩,甘草4兩,生薑1斤。 主治:虛勞崩中,吐血上氣,短氣欲絕,面黑如漆。

黃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黃耆3兩,茯神3兩(去水),栝樓根3兩,麥門冬3兩(去心,焙),甘草(炙)3兩,生乾地黃(切,焙)4兩。 主治:膈消,胸中煩渴。

黃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黃耆2兩(銼),杜仲2兩(去粗皮,炙,銼),山茱萸2兩,人參2兩,知母(切,焙)2兩,龍骨(碎)3兩。 主治:消腎。乾渴,小便多,羸瘦少力。

黃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黃耆1兩半,白朮1兩半,白茯苓1兩半(去黑皮),五味子1兩半,熟乾地黃2兩(焙),牡蠣(煅)2兩,大棗7枚(去核)。 主治:腎勞。盜汗,噓吸少氣。

黃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黃耆1兩(細銼),人參1兩,白茯苓1兩(去黑皮),旱蓮子1兩,滑石(研)1兩,桑根白皮(銼)3分,黃芩半兩(去黑心),枳殼半兩(去瓤,麸炒),芒消半兩。 主治:膀胱濕熱,小便卒暴淋澀。

黃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三。 組成:黃耆1兩(銼,焙),赤茯苓1兩(去黑皮),羌活1兩(去蘆頭),白僵蠶1兩(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當歸1兩(切,焙),桂1兩(去粗皮),五味子1兩,生乾地黃1兩(焙),甘草1兩(炙,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瓤,焙),玄參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人參1兩。 主治:熱毒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