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耆湯

歸耆湯

GU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十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20%
肝經 14%
肺經 10%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5%
心包經 5%
胃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耆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歸耆湯旨在補益氣血,固護肌表,而黃耆正是補氣固表之要藥,能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
  2. 助升清降濁: 歸耆湯中多用升清降濁之藥,如黃芪升清,配合其他藥物降濁,達到整體平衡。黃耆能提振元氣,使清氣上升,同時也能固護脾胃,促進濁氣下降,達到陰陽平衡,有助於改善體虛乏力、氣短自汗等症。

歸耆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其補血活血之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補血活血,養血調經之效,能改善氣血不足、經血不調等症狀。歸耆湯主治血虛氣弱、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以補益氣血為主。

當歸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川芎白芍等,共同發揮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歸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緩解肝腎陰虛:歸耆湯主治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白芍性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與黃芪、當歸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滋養肝腎,緩解陰虛症狀。
  2. 調和藥性:歸耆湯中黃芪、當歸等藥材偏於溫燥,而白芍性寒,加入白芍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燥烈傷陰,更能溫和補益,使藥效更佳。

歸耆湯中加入川芎,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歸耆湯以補益肝腎為主,而肝腎精血不足往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出現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川芎加入其中,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肝腎虛弱導致的各種不適。
  2. 疏散風寒: 川芎亦可疏散風寒,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歸耆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腰膝痠軟等症,川芎的加入有助於散寒止痛,提高藥效。

歸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歸耆湯主要由當歸、熟地黃、黃芪、枸杞子等藥物組成,這些藥物性偏溫熱,容易燥熱傷陰。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燥熱之弊,使藥力平和,不傷正氣。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解毒、緩和藥性,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可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同時亦可緩解當歸的活血作用,使藥效更趨完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耆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傷食:指飲食積滯、脾胃運化失常所致脘腹脹滿、納差等症。此方以黃耆補氣健脾,當歸調和血氣,助脾胃恢復運化。
  2. 痿黃:多因氣血虛弱,肌膚失養而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黃耆大補脾肺之氣,當歸養血和營,共奏益氣生血之效。
  3. 洞洩:長期泄瀉或暴瀉如水,多與脾虛氣陷、腸道失固有關。黃耆升舉陽氣、固攝腸道,當歸潤腸兼調氣血,緩瀉之餘防過燥。
  4. 痘後目:痘症(如天花)後氣血虧虛,目失所養。黃耆益氣托毒外達,當歸養血明目,助氣血上榮於目。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比重

    • 黃耆(5錢):重用為君,主補脾肺之氣,固表昇陽,氣足則能生血、攝血,亦能托毒生肌。
    • 當歸(1錢):為臣藥,性溫味甘,補血和血,兼有行氣之性,防黃耆補氣過於壅滯。
  2. 配伍特點

    • 氣血雙調:黃耆補氣為主,當歸補血為輔,符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理,適用於氣虛兼血弱或氣血失和之證。
    • 動靜結合:黃耆性靜,專於補固;當歸性動,能活血潤腸。二者相配,補而不滯,適合虛中夾滯(如傷食後氣血鬱滯)。
  3. 治療機理推導

    • 脾胃氣虛為本:黃耆健脾益氣,改善中焦運化,故能治傷食、洞洩;當歸助其生血,改善痿黃。
    • 氣血互生為用:痘後或久瀉,氣血耗傷,此方通過補氣生血、調和營衛,促進機體修復(如痘後目疾)。
    • 昇陽固攝:黃耆昇陽舉陷,能止瀉;當歸潤腸,可制約黃耆之燥性,適用於虛性泄瀉而非實熱下利。

總結:此方以氣血雙補為主軸,側重補氣以生血、固攝,針對脾虛氣弱兼血需調和之證,藥簡力專,體現「補氣以生血,調血以固氣」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黃耆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胰臟炎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麻疹四肢痿軟無力大量汗出(病危時)

相同名稱方劑


歸耆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當歸1錢,黃耆5錢。 主治:虛火上攻頭目,渾身胸背發熱。

歸耆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九。 組成:黃耆1兩,當歸(焙)1兩,糯米1合。 主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滯。

歸耆湯, 出處:《活幼心法》卷終。 組成:當歸身5錢,蜜炙黃耆3錢,酸棗仁(炒,研)2錢。 主治:痘瘡漿足,身涼而汗不止者。

歸耆湯, 出處:《葉氏女科》卷三。 組成:當歸1兩,黃耆5錢,川芎3錢,益母草2錢,枳殼(麸炒)1錢。 主治:保産。主治:難産。

歸耆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五引《脩月魯般經》。 組成:黃耆1兩,當歸1兩,瓜蔞1兩,甘草1兩,皂角刺1兩。 主治:癰疽無頭,但腫痛。

歸耆湯, 出處:《誠書》卷十一。 組成:黃耆(炙)1兩,當歸5錢(酒焙),白芍藥5錢,川芎5錢,甘草(炙)3錢。 主治:傷食,痿黃,洞泄,并痘後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