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湯
SHUANG H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8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雙和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和血調經: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肝鬱氣滯、血瘀不通所致的疼痛,如頭疼、腹痛、經痛等。
- 滋陰養血,緩解燥熱: 白芍可滋陰養血,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緩解因陰虛火旺、燥熱內生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
白芍在雙和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雙和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雙和湯旨在治療血虛、氣滯、經閉、痛經等婦科疾病,而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故為方中必備之藥。
- 促進藥效協同作用:雙和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赤芍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當歸與之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功效,達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雙和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雙和湯以補氣固表為主要功效,用黃耆可提升人體正氣,抵禦外邪入侵,有助於治療表虛證,如感冒、發熱、盜汗等。
- 扶正祛邪:雙和湯常用於治療氣虛、血虛、脾虛等導致的各種疾病。黃耆補氣生血,能扶助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同時也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達到祛除病邪的效果。
雙和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其能改善血瘀凝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婦女經期不順、痛經、血瘀經閉等症狀,川芎能發揮重要的治療作用。
- 調和氣血: 川芎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調節氣血運行,使氣血流通順暢。對於氣血不足、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川芎能起到改善作用。
因此,雙和湯中加入川芎,可以有效改善血瘀、氣血不暢等問題,達到止痛、調和氣血的功效。
雙和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雙和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血虛常伴有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頭暈目眩等症狀。熟地黃能補益氣血,改善血虛症狀。
- 調和氣血:熟地黃具有補血而不燥,滋陰而不寒的特性,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雙和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峻猛的作用。雙和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性寒,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可以增強雙和湯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提高藥效。
甘草在雙和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和增效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雙和湯中添加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通經活絡的作用。雙和湯以溫陽散寒為主要功效,肉桂可以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因陽氣不足引起的脾胃虛寒、腹痛、腹瀉等症狀。
- 行氣止痛: 肉桂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溫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雙和湯治療的腹痛多為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肉桂的加入有助於改善疼痛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和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古籍文獻記載,雙和湯主要針對虛勞及氣血不足等症狀,其應用範圍廣泛,可見於多種病症的治療中。
主治功效:
- 補益氣血,調和陰陽: 雙和湯的主要功效在於補益氣血,調和陰陽,適用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虛勞症狀。文獻中反覆提及「養氣血」、「益血育神」,表明此方劑的重點在於補充人體正氣,使陰陽平衡。
- 治療五勞七傷,虛勞羸瘦: 雙和湯被廣泛應用於治療「五勞」、「六極」、「七傷」等虛勞病症。這些病症往往表現為身體虛弱、消瘦、乏力等,雙和湯通過補益氣血,改善這些症狀。
- 改善虛寒症狀: 文獻指出,雙和湯可用於治療因虛寒引起的症狀,如四肢厥冷、脾胃虛寒等。方中肉桂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體內虛寒狀況。
- 治療婦科疾病: 雙和湯亦可用於婦科疾病,如經期不調、產後虛弱等。在《証治準繩‧女科》的案例中,雙和湯被用於治療因虛勞導致的經期紊亂、眩暈等症狀。
- 輔助治療其他疾病: 除以上主要功效外,雙和湯亦可作為輔助治療藥物,如用於麻疹恢復期、瘡瘍癒後等。在這些情況下,雙和湯主要用於補益正氣,促進機體康復。
治療原理:
雙和湯的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補益氣血、調和陰陽的目的:
- 補氣養血: 黃耆、當歸、熟地黃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弱、乏力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 溫陽散寒: 肉桂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改善體內虛寒狀況,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四肢厥冷等症狀。
- 調和肝脾: 白芍具有柔肝止痛的功效,可調理肝氣,緩解因肝氣鬱滯引起的疼痛。
- 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使各藥材之間的功效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
綜合分析:
雙和湯的配伍精妙,各藥材之間相互協調,共同發揮補益氣血、調和陰陽的作用。此方劑既能補虛,又能活血,且溫而不燥,適用於各種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勞證。從多種文獻可以看出,雙和湯應用廣泛,不僅用於治療內科虛損,亦可應用於婦科、兒科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傳統服藥法
四物湯1兩,小續命湯1兩。
上藥合和。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和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四物湯1兩,小續命湯1兩。 主治:腳腫。
雙和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熟地黃1錢,白芍(酒炒)1錢,黃耆(蜜酒炒)7分,當歸7分,川芎4分,甘草(炙)4分,肉桂3分(有熱,去之),生薑1片,紅棗1個(去核)。 主治:麻後虛羸。
雙和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茯苓、腹皮、澤瀉、神曲、陳皮、川芎、防風、前胡、麻黃、杏仁、蘇葉、銀花。 主治:解毒疏利,理脾清肺。主治:疹出而即時收斂不復出者,致令毒攻於內,身溫食少,氣急腹脹,臍凸出一二寸,按之虛軟有聲,舉之隨手而起者。
雙和湯, 出處:《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 組成:白芍藥7兩半,當歸(洗,酒浸)3兩,黃耆(蜜炙)3兩,川芎3兩,熟地黃(淨洗,酒蒸)3兩,甘草(炙)2兩2錢半,肉桂(去皮,不見火)2兩2錢半。 主治:調中養氣,益血育神,和胃進食,補虛損。主治:男子、婦人五勞、六極、七傷,心腎俱虛,精血氣少,遂成虛勞;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熱往來,咳嗽咽乾,行動喘乏,面色萎黃,略有所觸,易成他疾;或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脾疼腹痛,瀉痢吐逆;或傷於熱,則頭旋眼暈,痰涎氣促,五心煩熱;或因饑飽動作,喜怒驚恐,病隨而至,或虛脹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生肌肉,心煩則虛汗盜汗,一切虛勞不敢服燥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