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十全大補湯是非常熱門的方劑,不論是藥物或是食療藥膳,都是屬於過去千年以來最熱門的中藥方劑與藥膳食譜之一。
此方由「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四物湯」(川芎、當歸、芍藥、熟地)再加上黃耆、肉桂所組合而成。
十全大補湯主治「氣血兩虛證」,主要症狀是:面色萎黃、倦怠食少、頭暈目眩、神疲氣短、心悸怔忡、自汗盜汗、四肢不溫、舌淡、脈細弱。亦可治婦女崩漏、月經不調、瘡瘍不斂等。
人體依賴氣血運行,氣虛四肢百骸失於溫養,會出現疲倦、氣短、手腳冰冷、容易流汗。血虛時,臟腑經絡失於濡養,出現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怔仲。
沖任兩脈氣血不足時,女性崩中漏下,或因為血海不足,月經少或閉糾。肌肉筋骨無以為濡養,所以傷口不容易收口。
基於此氣血兩虛,只要「益氣養血」即可改善。「四君子湯」為補氣諸方之首,「四物湯」乃補血諸方之冠,此兩方合二為一,就是「八珍湯」,再加上黃耆、肉桂,組成「十全大補湯」,可見其氣血雙補極強。
黃耆甘溫,為補氣要藥,《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谷人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肺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氣,脾所吸收的水谷之精氣合面成為後天之氣,由於黃耆歸經脾肺,大補後天之氣,又兼具升陽、固表、托瘡等多方面作用,故《本草求真》認為「補氣諸藥之最」。
肉桂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溫通血脈,與諸益氣養血之品同用,可溫通陽氣,鼓舞氣血生長,從而增強本方補益虛損之功。
本方運用益氣、養血中藥,配伍辛熱之肉桂,寓溫陽於補養之中,以收陽生陰長之功。本方由十味藥組成,功能大補氣血,故以「十全大補」名之。
本方是八珍湯,加上「黃耆」、「肉桂」,由於黃耆擅補後天之氣,肉桂可鼓舞氣血生長,故補益氣血之力優於「八珍湯」。因此本方偏於溫補氣血,對於兼有畏寒、四肢不溫等虛寒之證者尤為適宜。
本方現代常用於各種貧血、各種出血、病後或術後衰弱之調理、痿證、神經衰弱、慢性蕁麻疹、婦女月經不調、瘡瘍漬後久不愈合等辨證屬氣血大虛者,以及外科手術後,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白細胞減少。
癰疽、痔瘻、骨疽、骨結核、腎結核、瘰癧、白血病、遺精、帶下、視力減退、凍傷、癌症輔助治療、經閉、腳氣病、皮膚病、梅尼爾氏症候群、耳疾...等等。
本方原名「十全散」,出自《傳信適用方》,在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更名為「十全大補湯」,用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由此確定了本方作為大補氣血主方的地位。
傳統服藥法
每服三錢(9g),令加生薑3片,大棗2個擘破,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體內有熱、感冒或染疫、腸胃炎、月經來潮期間、嚴重皮膚瘡瘍時不適合運用。有些子宮肌瘤患者,在服用四物湯之後肌瘤增大。
十全大補湯的經絡型態
許多人在冬天都認為要吃補,媽媽會想要想煮一鍋熱騰騰藥膳給家人進補,內容就是十全大補湯。從大量現代的的經絡數據看來,並不適合多數人。
十全大補湯最適合「氣血兩虛」且「虛寒」的人,從經絡數據看來,體能數值低的人,通常是氣血兩虛,但是不代表體能數值低,體內就沒有熱。
體內有熱的人,在服用十全大補湯之後會上火,感到口乾舌燥、心胸煩躁、難以入眠、頭痛、大便乾結、牙齒痛。此外,若在寒冬感冒或染疫,更不適合服用補藥。
腸胃炎、月經來潮期間,或是有嚴重皮膚瘡瘍時,也不適合飲用。有些子宮肌瘤患者,在服用四物湯之後肌瘤增大。傳統中醫認為,還是要在醫師的指導建議下服用。
如果自己想要從經絡型態,看看自己是不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最適合的就是「一派陽虛」經絡型態,配合「低體能數值」,在服用之後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大補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川芎、歸尾、芍藥、生地、人參、白朮、赤茯苓、黃耆、桂心、白芷、連翹、甘草節、金銀花。 主治:痘瘡潰瘍。
十全大補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人參3錢,白朮3錢,黃耆3錢,熟地3錢,茯苓8分,甘草5分,川芎8分,金銀花3錢。 主治:乳癰。
十全大補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白朮、甘草、柴胡、當歸、川芎、白芍(酒炒)、木香、青皮、黃耆、生地、升麻、桂。 主治:女子痘疹,崩漏不止,氣血已虛。
十全大補湯, 出處:《女科旨要》卷四。 組成:沉香3分,生地3錢,熟地3錢,當歸3錢,白芍1錢,牛膝1錢,藿香1錢,川芎1錢,人參5分,杞子2錢,壯鴨1隻。 主治:婦人怯損。
十全大補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人參、當歸、川芎、白芍藥、白朮、黃耆、茯苓、甘草、生地、熟地、防風、陳皮、乾山藥、知母、黃柏、澤瀉、升麻、金銀花。 主治:生肌長肉,益氣滋血。主治:一切癰症潰後。
十全大補湯, 出處:《會約》卷六。 組成:人參(或以淮山藥炒黃3錢代之),白朮1錢半,茯苓1錢,炙甘草1錢,當歸1-2錢,撫芎1錢,白芍(酒炒)1錢,熟地2錢,黃耆(蜜炙)2錢,肉桂1錢半,石菖蒲(炒)6分。 主治:氣血兩虛,耳鳴耳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