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扶正: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十全化毒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虧虛、正氣不足導致的各種病症,人參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提升患者體質,抵抗病邪入侵,促進康復。
- 調和藥性:十全化毒湯中包含多味藥材,藥性較為偏寒涼,人參的溫補作用可以起到中和寒涼之氣,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寒而損傷脾胃。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功。十全化毒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正氣不足之症,白朮可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化解毒素,促進疾病恢復。
2. 扶正祛邪: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可去除體內濕邪,而濕邪易阻礙氣血運行,影響正氣的生成和流通。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白朮,可通過燥濕利水,幫助機體排除濕邪,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提高正氣,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扶正祛邪: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功。十全化毒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同時需顧及正氣,熟地黃可補益氣血,增強患者抵抗力,以利於機體抗禦毒邪。
-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熟地黃與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相配伍,能起到協調藥性、相輔相成的作用。熟地黃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使藥性更趨於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兩大作用: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十全化毒湯治療多種熱毒病症,常伴隨氣血瘀滯、血虛等症。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其能補益心脾,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當歸含有揮髮油、皁苷等成分,能促進其他藥物成分的吸收,提高藥效。其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除熱毒,改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正,增強抵抗力: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本的功效。十全化毒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弱、正氣不足導致的瘡瘍、癰疽、腫毒等疾病。黃耆能補益氣血,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促進瘡瘍的癒合。
- 扶正祛邪,促進癒合: 十全化毒湯的組成中,多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物,這些藥物在清除邪毒的同時,也會消耗患者的正氣。黃耆補氣扶正,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而影響療效。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牛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牛蒡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牛蒡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疏散風熱:牛蒡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十全化毒湯中,牛蒡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利水滲濕: 十全化毒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內蘊的疾病,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過多的濕熱排出,有助於清除毒素,減輕病症。
二、健脾安神: 茯苓兼具健脾和安神的作用。熱毒入侵,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並促進毒素的排泄。同時,茯苓也能安神定志,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十全化毒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清除毒素、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寒熱交替、頭痛發熱等症狀。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肢體麻木、畏寒怕冷等症狀,肉桂可起到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2. 補腎壯陽: 肉桂能補腎陽,益精血,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肢冷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肉桂在十全化毒湯中發揮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功效,幫助改善因寒邪入侵或腎陽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十全化毒湯方藥較多,藥性偏寒涼,加入甘草可緩解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固表的作用,與黃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總之,甘草在十全化毒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角色,使其藥效更趨平和有效。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攻伐,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之效。熱毒攻伐,易損傷肝陰,導致肝血不足,出現發熱、口渴、心煩等症狀。白芍可清熱解毒,滋養肝血,緩解熱毒對肝臟的損傷。
-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十全化毒湯中藥材多性溫熱,如黃芪、當歸等,容易燥熱傷陰。白芍性涼,可調和藥性,避免燥熱之弊,同時更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化毒解毒、扶正固本的效果。
十全化毒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其 清熱利濕 及 通經活絡 的功效。
木通性寒味苦,入膀胱、腎經,能清熱瀉火,利尿通淋,對於熱毒蘊結、濕熱內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木通也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散瘀止痛,對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症狀,亦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因此,在十全化毒湯中加入木通,一方面能有效清熱解毒,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疏通經絡、化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十全化毒湯主治功效分析
十全化毒湯,顧名思義,乃取「十全」之意,意指其藥性全面,能調理氣血,化解毒邪。綜觀《幼幼集成》、《新訂痘疹濟世真詮》、《片玉痘疹》等古籍,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血虛弱,導致毒邪內伏,外發為窠囊浮腫,內含清水如水泡之證。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一、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痘疹之發,本為正邪相爭之象,若正氣不足,則無力鼓邪外出,反受邪毒所困。《幼幼集成》明確指出,此證乃「氣血俱虛,不能製毒,反為毒逼」。故十全化毒湯以人參、黃耆、白朮、熟地黃、當歸等藥材為君臣,以補益氣血為要。
- 人參、黃耆: 皆為補氣要藥,人參大補元氣,黃耆補氣升陽,合用則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以祛邪。
- 白朮: 健脾益氣,脾為後天之本,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有助於整體氣血之恢復。
- 熟地黃、當歸: 熟地滋陰補血,當歸補血活血,二者相伍,可使氣血充盈,加強機體之防禦能力。
二、解毒利水,疏泄邪毒
痘疹之發,毒邪壅滯亦為關鍵因素,若毒邪不能疏泄,則易導致病程遷延。《新訂痘疹濟世真詮》雲:「此證皆因元氣內虛,脾虧濕盛,不能送毒成膿,以致毒伏於內,水溢於外」。故十全化毒湯中配伍牛蒡、木通、茯苓等藥材,以解毒利水。
- 牛蒡: 解毒利咽,降火消腫,可助機體清除毒邪。
- 木通: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有助於疏導水濕,排泄體內毒素。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可健運脾胃,促進水濕運化,並可安神定悸。
三、調和氣機,溫陽散寒
痘疹之病,與氣機不暢亦有關聯。如《片玉痘疹》指出,病因「血氣俱虛,不能制痘,反為痘逼」,可見氣血不暢,亦為重要因素。故方中配伍川芎、肉桂等藥材,以調和氣機,溫陽散寒。
- 川芎: 活血行氣,調經止痛,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 肉桂: 溫陽散寒,暖宮止痛,可溫煦陽氣,祛除體內寒邪。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可調和藥性,使諸藥各司其職。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可緩和藥性之峻烈,同時滋養陰血。
四、針對性治療「窠囊浮腫,中含清水」之證
《幼幼集成》與《片玉痘疹》均提及,此方主要針對「窠囊浮腫,中含清水,如水泡之狀」之證,此乃氣血不足,無法託毒外發,以致毒邪與水濕交結所致。十全化毒湯通過補益氣血,疏通氣機,解毒利水,可使毒邪得以排出,氣血運行暢通,水濕得以化解,從而達到治療之效。
綜上所述,十全化毒湯不僅補益氣血,扶助正氣,更兼顧疏通氣機,化解毒邪,其配伍精巧,作用全面,故能治療因氣血虛弱導致之痘瘡已發而見「窠囊浮腫,中含清水」之證。其治療原理在於補虛扶正,使正氣足而毒邪自去,水濕自化。
傳統服藥法
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牛蒡、桂枝、防風、荊芥、赤芍。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化毒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一。 組成: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牛蒡、桂枝、防風、荊芥、赤芍。 主治:痘疹氣血不足者。
十全化毒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白朮、熟地、當歸、黃耆、牛蒡、白茯苓、川芎、肉桂、甘草、白芍、木通。 主治:痘瘡已起發,而頁氣血不足者。
十全化毒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漂白朮、懷熟地、當歸身、炙黃耆、牛蒡子、白茯苓、正川芎、上薄桂、炙甘草、白芍藥、粉乾葛、生薑、大棗。 主治:痘瘡氣血俱虛,窠囊浮腫,中涵清水如水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