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een does not regulate Blood

脾不統血的原因,症狀與經絡,11個穴道8種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1-05-09

脾不統血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脾不統血證是指由於脾氣虛、中氣下陷而不攝血,或由於脾陽虛而不攝血,所造成的以出血症狀為主的一種證候。常常因為勞倦內傷造成脾氣不足、中焦虛寒,脾陽不足所造成。

所謂「脾統血」,是指脾臟具有統血功能,如果因為脾氣不足,氣不攝血,或是脾陽不足,脾不攝血,身體就會容易出血。若中焦虛寒時,脾陽不足也會出現脾不攝血。

脾不統血證的症狀相當複雜,除了出血、便血、衄血、皮下與牙齒出血,或月經過多、崩漏之外,還具有「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的症狀,因此症狀繁多。

如果是「脾氣虛」,會出現食慾不佳、腹脹、大便溏瀉、倦怠、氣短、面白、消瘦、脈弱等症狀。若是「脾陽虛」,則有怕冷四肢冰冷、胃痛、腹瀉、四肢浮腫,或婦女帶下清稀等症狀。若「中氣下陷」則會慢性腹瀉、脫肛或子宮脫垂、或其他臟器下垂等症狀。

脾不統血證主要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便血」、「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病證中。脾不統血證常常與「脾虛下陷證」、「心脾兩虛證」一起討論。

「脾虛下陷證」的範圍包括比較廣泛,因中氣下陷、清陽不舉而造成的慢性腹瀉、內臟臟器的下垂,以及崩漏、便血等出血病證。脾不統血中關於便血、崩漏等症狀,屬於脾氣下陷的症狀之一。脾不統血所造成的出血證,還包括由於氣不攝血所造成皮膚出血,口鼻牙齒的慢性出血…等。

「心脾兩虛證」主要是由於思慮過度,心血暗耗所造成,單純的脾不統血證,除了出血及脾虛的症狀外,心血不足的症狀不明顯,但由於出血日久不愈,而致氣血雙虧,也會出現心脾兩虛的症狀。

造成脾不統血的5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脾不統血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弱脈細脈

脾不統血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面色發白身體消瘦白帶脫肛子宮下垂四肢浮腫發脹牙齦出血牙齦腫脹痛怕冷腹瀉胃腸脹氣大便溏(稀薄)經常疲勞想睡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血尿皮膚瘀血斑疹流鼻血牙齦出血食慾不振子宮崩漏胃腸出血大便出血帶下如水樣月經淋漓不止舌頭痛上腹胃脘痛纖維肌痛症

脾不統血的相關證型


脾氣下陷

改善脾不統血的常用方劑


改善脾不統血的常用穴道


脾不統血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脾不統血證的經絡型態,以脾經虛證為主的經絡型態,常出現於春夏季節頻繁出現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列出幾種型態如下:

載入中...

脾不統血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血證論·便血》:「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吐衄所以必降氣,下血所以必升舉也。升舉,非第補中益氣之謂,升提疏發,皆是升舉。」又:「凡中土不能攝血者,……仲景用溫藥兼用清藥,知血之所以不寧者,多是有火擾之。凡氣實者則上乾,氣虛者則下陷,今醫但用溫補升提之藥,雖得治氣虛之法,而未得治血擾之法」。
  • 《血證論·便血》:「此證與吐衄同是血病,然一則其氣上行,一則其氣下行」、「此症系中宮不守,血無所攝而下也」
  • 《血證論·朋帶》:「雖是血症而實則因氣虛也」、「治法總以治脾為主,或勞倦傷脾,或思慮飢飽傷脾,脾虛不攝」
  • 《中藏經》:「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