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統血證是指由於脾氣虛、中氣下陷而不攝血,或由於脾陽虛而不攝血,所造成的以出血症狀為主的一種證候。常常因為勞倦內傷造成脾氣不足、中焦虛寒,脾陽不足所造成。
所謂「脾統血」,是指脾臟具有統血功能,如果因為脾氣不足,氣不攝血,或是脾陽不足,脾不攝血,身體就會容易出血。若中焦虛寒時,脾陽不足也會出現脾不攝血。
脾不統血證的症狀相當複雜,除了出血、便血、衄血、皮下與牙齒出血,或月經過多、崩漏之外,還具有「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的症狀,因此症狀繁多。
如果是「脾氣虛」,會出現食慾不佳、腹脹、大便溏瀉、倦怠、氣短、面白、消瘦、脈弱等症狀。若是「脾陽虛」,則有怕冷四肢冰冷、胃痛、腹瀉、四肢浮腫,或婦女帶下清稀等症狀。若「中氣下陷」則會慢性腹瀉、脫肛或子宮脫垂、或其他臟器下垂等症狀。
脾不統血證主要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便血」、「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病證中。脾不統血證常常與「脾虛下陷證」、「心脾兩虛證」一起討論。
「脾虛下陷證」的範圍包括比較廣泛,因中氣下陷、清陽不舉而造成的慢性腹瀉、內臟臟器的下垂,以及崩漏、便血等出血病證。脾不統血中關於便血、崩漏等症狀,屬於脾氣下陷的症狀之一。脾不統血所造成的出血證,還包括由於氣不攝血所造成皮膚出血,口鼻牙齒的慢性出血…等。
「心脾兩虛證」主要是由於思慮過度,心血暗耗所造成,單純的脾不統血證,除了出血及脾虛的症狀外,心血不足的症狀不明顯,但由於出血日久不愈,而致氣血雙虧,也會出現心脾兩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