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5%
心經 25%
脾經 17%
腎經 13%
心包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2

主治功效

本方是補血調經的主方,治一切失血體弱、血虛發熱婦人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惡露不盡

本方從《金匱要略》中的芎歸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本方治證由營血虧虛,血行不暢,衝任虛損所致。

血虛與心、肝兩臟關係最為密切。肝藏血,血虛則肝失所養,無以上榮,故頭暈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虛則心神失養,故心悸失眠。

營血虧虛,則面部、唇舌、爪甲等失於濡養,故色淡無華;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虛損,肝血不足,加之血行不暢,則月經不調,可見月經量少、色淡、或前或後,甚或經閉不行等症。

血虛則血脈無以充盈,血行不暢易致血瘀,可見臍腹疼痛,甚或瘕塊硬結;脈細澀或細弦為營血虧虛,血行不暢之象。治宜補養營血為主,輔以調暢血脈。

方中熟地甘溫味厚質潤,人肝、腎經,長於滋養陰血補腎填精,為補血要藥,故為君藥。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良藥,兼具活血作用,且為養血調經要藥,用為臣藥。

佐以白芍養血益陰;川芎活血行氣。四藥配伍,共奏補血調血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血中血藥)與辛香之當歸、川芎(血中氣藥)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成為補血調血之良方。

本方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治外傷瘀血作痛,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婦人諸疾。

現代運用於婦女月經不調、胎產疾病、蕁麻疹以及過敏性紫癜等屬營血虛滯者。

傳統服藥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15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熱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用於慢性病,但是不嚴重者。不能用於急性嚴重失血或其他血虛,包括嚴重的虛弱,此時應補氣(當歸補血湯)。

相關證候

心血虛

心血虛

心血不足

心脾兩虛

心脾兩虛

心脾不足,心脾血虛,心脾氣虛,心脾虧損

相關疾病

白睛魚胞
面色發白
口唇濕爛
月經提前到來
月經期間全身痠痛
前胸上部位疼痛
幼兒青盲
四肢抽搐
四肢麻痺癱瘓
產後脅痛
四肢感到疼痛
月經偏頭痛
視物變形
語言前後顛倒錯亂
耳朵癢
四肢肌膚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四。 組成:當歸、玄胡索、威靈仙、官桂各等分。 主治:癥瘕積聚。

四物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當歸、赤芍、丹皮、玄胡索、宮桂(又方用山楂)。 主治:産後餘血不盡,小腹痛。

四物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引《保命集》。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生地、槐花、黃連、禦米殼各等分。 主治:下痢純血。

四物湯,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白芍藥、川當歸、熟地黃、川芎各等分。 主治:調益營衛,滋養氣血。主治: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失眠,唇淡,舌淡脈弱;婦女營血虛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妊娠胎動不安,産後惡露不下;以及各科疾病屬於血虛或血行不暢者。

四物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人參3錢,白朮3錢,黃耆3錢,乾薑2錢(炮),附子2錢(炮),甘草2錢(炙),陳皮2錢,當歸2錢,柴胡5分,升麻5分。 主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及陽氣脫陷。

四物湯,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生地黃3錢,僵蠶2錢(薑汁炒),川芎2錢,白芍1錢5分,銀花各1錢5分,當歸1錢,粉草1錢,青果1粒。 主治:白喉虛熱,虛陽上浮,白見於關內外,色稍不潤,喉內紅腫,下午痛甚,口乾不渴,舌苔雖黃而滑,小便略赤而長,飲食稍礙,心煩不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金花子散

相似度 100%

進退四物湯

相似度 100%

通潤四物湯

相似度 100%

加減癒風湯

相似度 88%

荊穗四物湯

相似度 88%

五物煎

相似度 88%

四物一黃散

相似度 88%

四物青黛湯

相似度 88%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