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愈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聖愈湯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陰虛內熱、月經不調等症狀,熟地黃可滋養肝腎,補充氣血,改善這些病症。
- 調和藥性: 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例如,聖愈湯中可能含有較燥熱的藥材,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此外,熟地黃還能與其他藥材相互促進,發揮更好的療效。
聖愈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調經的功效。方中若出現疼痛症狀,白芍可緩解疼痛,並滋養肝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
- 養血柔肝,安神定志: 白芍還具有養血柔肝、安神定志的作用。若患者出現肝氣鬱結、心神不寧等症狀,白芍能疏肝解鬱、養血安神,緩解精神緊張,使心神安定。
因此,白芍在聖愈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血瘀,並安神定志,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聖愈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等,川芎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通竅止痛: 川芎還能通鼻竅,對於頭痛、鼻塞等症狀也有療效。聖愈湯中加入川芎,可以幫助改善患者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部疼痛,同時也具有通鼻竅的作用,達到整體改善效果。
聖愈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聖愈湯多用於氣虛體弱、久病體虛等症狀,人參可補益元氣,增強體質,為疾病恢復提供基礎。
- 扶正祛邪: 聖愈湯以扶正祛邪為治則,人參可增強人體正氣,提升抵抗力,幫助機體抵抗病邪侵襲。同時,人參亦可緩解病邪造成的氣虛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聖愈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聖愈湯旨在治療氣血不足、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而當歸正是補血活血的要藥,可改善血虛、血瘀,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潤燥養血: 當歸還具有潤燥養血的功效,可滋養血脈,改善因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毛髮枯黃等症狀。聖愈湯中可能包含其他燥性藥材,而當歸的潤燥之性可中和燥性,平衡藥性,使藥效更佳。
聖愈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聖愈湯多用於氣虛、表虛易感之症,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人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達到固表止汗之效。
- 促進傷口癒合: 黃耆具有託毒生肌之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創傷感染。聖愈湯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外傷感染等,黃耆的加入能增強藥效,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聖愈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聖愈湯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有熱所致的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出血等,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人體的損害。
- 滋陰潤燥:生地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損傷津液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聖愈湯中往往還包含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聖愈湯為中醫經典方劑,源自《聖濟總錄》,由熟地黃、白芍、川芎、人參、當歸、黃耆、生地黃七味藥材組成,具有補氣益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滋陰補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血兩虛、陰虛血熱、瘀血阻絡等證。
功效:
這款方劑的主要功效是補益氣血、收斂血液。
主治症狀:
適合用於月經提前、經血量多且顏色較淡的情況,特別適合有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的女性。
惡瘡出血過多、膿水過多:傷口出血很多,膿水很多。
心煩不寧、五心煩熱:心裡煩躁不安,手心、腳心、胸中、頭頂發熱。
煩渴躁熱、不得睡眠:煩躁口渴,發熱睡不著覺。
一切失血或血虛:各種出血或血虛。
虛損勞瘵:身體虛弱,勞累過度,長期慢性病。
咯血多汗:咳嗽出血,出汗很多。
又兼驚惕:同時還伴有恐懼不安。
口舌生瘡:口腔和舌頭上長瘡。
其病在心:這些病症都與心臟有關。
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女性月經提前,經血量多,顏色淡。
其質清稀:經血質地清稀。
少腹有空墜感:小腹部有下墜感。
心慌氣短:心慌,呼吸急促。
倦怠肢軟:疲倦無力,四肢軟弱。
納獃:不想吃東西。
舌質淡:舌頭顏色淡。
苔薄白:舌苔薄白。
脈細軟:脈搏細弱。
聖愈湯的來歷與演變
最早的聖愈湯來自於李杲所寫的《蘭室秘藏》,其方劑成分包括生地、熟地、川芎、當歸、人參和黃耆。後來,元代醫家朱震亨將生地換成白芍,並在其著作《脈因症治》中收入這個方劑,仍稱為聖愈湯。清代的《醫宗金鑑》則在朱震亨的配方中加入了柴胡,繼續沿用「聖愈湯」之名。這些歷代的調整,使得聖愈湯的組成有些差異。
方劑意義
聖愈湯的配方源於李杲的思路,只是將其中的生地換成了白芍。與其他同名方相比,這個版本的聖愈湯更常被後世醫家沿用,因此流傳廣泛。其實,聖愈湯本質上就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與黃耆,以達到更強的補氣補血效果,也增強了補氣固血的能力。因此,這個方劑常被用來治療氣血兩虛,或者氣虛導致血液無法收斂的出血情況。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3分,熟地黃3分,川芎3分,人參3分,當歸身5分,黃耆5分。
托里,補氣血。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都作1服,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相關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