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花膏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百花膏多用於女性月經不調、血虛面色蒼白等症,熟地黃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補充血氣,提高身體抵抗力。
- 調和藥性: 百花膏中多使用性質偏涼的花卉,例如玫瑰、金銀花等,而熟地黃則性溫,可起到平衡藥性,防止寒涼之氣過盛,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的作用。
熟地黃的加入,使百花膏的滋補功效更加全面,同時也保證了藥性溫和,適合大部分女性服用。
百花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百花膏多用於治療燥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燥熱引起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百花膏中加入生地黃,可以增強其滋陰潤燥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百花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養血潤燥,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運行,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
- 調和藥性: 百花膏多由多種花卉組成,性質偏涼,加入當歸可中和其寒涼之性,使其溫和不燥,更適合不同體質的人羣服用。
此外,當歸與百花膏中其他藥材,如玫瑰花、金銀花等,亦能互相協調,增強補血養顏、美容養生的功效。
百花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百花膏常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經期疼痛。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川芎亦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百花膏常用於治療頭痛、鼻塞等症,川芎可以疏散風寒,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症狀。
總而言之,川芎在百花膏方劑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以及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女性經期不適、頭風頭痛等症狀。
百花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鎮痛、解痙、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百花膏多用於治療女性經期不適、痛經等症,而白芍能有效緩解疼痛,調節經期失調,並滋養血氣,使氣血調和。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百花膏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多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白芍則能起到柔肝斂陰、緩解藥性燥烈的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百花膏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百花膏以多種花卉入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人參則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兩者搭配,可有效平衡藥性,既能發揮百花膏的清熱解毒之效,又能避免寒涼過甚,同時補益氣血,使藥效更顯著。
- 扶正固本: 百花膏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濕熱等病症,而人參則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固本,有助於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花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於古代主要用於婦人「失血後氣弱」或「産後虛羸」,其作用機制與「潤養補虛」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失血或産後易耗傷陰血,導致肌膚失潤、臟腑失養,而百花膏以白蜜為主,正取其甘潤之性,能滋陰生津、補益脾胃,間接助氣血生化之源,改善體虛羸弱之狀。另記載用於痘瘡「痂落無痕」,則因蜜質黏潤,能保護瘡面、促進肌膚修復,結合羊骨髓之油脂與輕粉的收斂,共奏生肌斂瘡之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蜜(核心藥物)
- 性味甘平,歸肺、脾、大腸經,具潤燥、補中、解毒之功。《本草綱目》載其「和營衛、潤臟腑、通三焦、調脾胃」,於此方中既能內補氣血之虛(針對婦人虛證),又可外潤瘡痂(針對痘瘡),其黏滯特性形成保護層,減少瘡面與外邪接觸,避免感染臭穢。
- 現代研究顯示,蜂蜜含糖類、酶類及抗菌成分,能促進組織修復並抑制微生物生長,與古籍「不臭穢」記載相符。
羊筒骨髓(配伍加強)
- 性甘溫,為「血肉有情之品」,古人認為能直補骨髓、填精養血。與白蜜同熬,增強潤澤滋養之力,尤其針對産後或失血後「精血虧虛」之體,且外用時其脂質成分可軟化痘痂,輔助蜜的成膜作用。
輕粉(外用增效)
- 為汞化合物(氯化亞汞),傳統用於殺蟲攻毒、斂瘡生肌,少量加入可抑菌、加速瘡面乾燥結痂。然其性毒,古人用量極謹慎(「少許」),此處主要針對痘瘡「疤痕防治」,利用其收斂性與蜜、羊髓的潤性形成「斂潤並用」之配伍。
邏輯推導與方義:
此方內外兼治,核心思路在於「潤養」:
- 對內:白蜜補中益氣,透過健脾助運化,改善氣血虛弱之本;羊髓補精血,針對失血後「精虧」層面,二者甘溫協同,緩解虛羸。
- 對外:蜜與羊髓形成油水混懸膏體,覆蓋瘡面保濕,輕粉微量收斂,既防蜜過黏滯邪,又促進痂皮脫落,體現「潤而不滯,斂而不燥」的製劑智慧。
全方藥簡力專,內證外用異治而同理,皆本於「以潤為補,以滑為養」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白蜜不拘多少。
痘痂易落,且無疤痕,亦不臭穢。
塗於瘡上。或用羊筒骨髓1兩,煉入蜜滾三二沸,入輕粉少許,研成膏,瓷盒內盛之。
塗於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花膏是一味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花膏,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白蜜不拘多少。 主治:痘痂易落,且無疤痕,亦不臭穢。主治:痘瘡癢甚,誤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者。
百花膏, 出處:《百一》卷十八。 組成:熟乾地黃1兩,生乾地黃1兩,川當歸1兩,川芎1兩,白芍藥1兩,人參1兩。 主治:婦人因失血後氣弱,或産後虛羸。
百花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二。 組成:熟乾地黃4兩,生乾地黃4兩,川芎4兩,白茯苓4兩,馬鞭草4兩,荊芥4兩,官桂2兩,白芍藥2兩,當歸2兩,枳殼2兩,牡丹皮1兩。 主治:婦人因失血後氣弱,或産後虛羸。
百花膏,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透骨草、忍冬藤、蒲公英、鶴虱草、九龍藤、野天麻、旱蓮草、半枝蓮、地楊梅、豨薟草、蒼耳草、紫地丁、地錦草、旱辣蓼、大小青、薄荷葉、靈芝草、魚腥草、見腫消、血見愁、淡竹葉、南天竹、枸杞、頭橘樹頭、枳(木具)葉、五加葉、接骨木、石楠頭、地蜈蚣、篇蓄草、馬齒苋、野芥菜、蛇床葉、長青草、慎火草、太湖蔥各等分。 主治:癧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