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煩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養陰除煩: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其能清瀉心火,涼血解毒,對於熱病煩躁、心煩不寐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生地黃能滋陰降火,使心神安定,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除煩湯中扮演着清熱涼血、養陰除煩、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的重要角色,為患者的病症緩解提供重要助力。
除煩湯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除煩安神: 胡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對於心火熾盛、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能起到清心瀉火、除煩安神的作用。
- 增強療效,相輔相成: 除煩湯中往往還包含其他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中藥,如生地、丹皮等。胡黃連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能加強藥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狀。
除煩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心煩失眠: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鎮痛止痙的功效。對於心煩失眠,白芍能滋養心血,平肝潛陽,使心神安寧,從而緩解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 調節氣血,改善心悸:除煩湯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而白芍可養血柔肝,調節氣血,改善心血不足導致的心悸、心慌等症狀。同時,白芍也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進一步緩解心悸。
「除煩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解鬱,疏肝解鬱: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煩躁不安多由肝氣鬱結所致,川芎能疏通肝氣,使氣機流通,從而達到解鬱除煩之效。
- 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環: 川芎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煩躁不安也可能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川芎能改善血運,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安神定志之效。
總之,川芎在「除煩湯」中起着疏肝解鬱、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煩躁不安,使心神安寧。
除煩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陰養血,安神除煩: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其滋陰養血作用可改善血虛所致的心神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達到安神除煩的效果。
二、 和解藥性,協同作用: 除煩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酸棗仁、茯苓等。當歸可與這些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安神、寧心、除煩的功效,並起到和解藥性、調和氣血的作用,使方劑效力更顯著。
除煩湯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煩、滋陰潤燥。其中,熟地黃作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熟地黃性甘、微鹹,味道甘甜,能夠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的功效。
熟地黃的滋陰特性有助於緩解因內熱或陰虛所引起的煩躁不安。在中醫理論中,煩是由於心陰不足或心火過盛所致,熟地黃通過滋養心陰,可以有效地降低這種煩躁的情緒。此外,熟地黃還有助於調理脾胃,促進氣血的生成,這對於提升整體的身體機能也有正面影響。
因此,除煩湯中選用熟地黃,不僅能夠針對去煩的需求,同時透過其滋陰潤燥的特性,達到更為均衡的療效,使患者的身心狀態得到全面改善,彰顯了中醫方劑配伍的智慧與精妙。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除煩湯 」
除煩湯,組成中藥材有生地黃、胡黃連、白芍、川芎、當歸、熟地黃,主要治癒經水過多、五心煩熱、日哺潮熱等疾病。
中藥白芍
白芍性味甘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川芎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中藥當歸
當歸性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生地黃
生地黃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熟地黃
熟地黃性味甘、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胡黃連
胡黃連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燥濕和清熱利濕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除煩湯 」主要成分為生地黃、胡黃連、白芍、川芎、當歸、熟地黃,主治功效為經水過多、五心煩熱、日哺潮熱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薑半夏15 茯苓15 厚朴15 生薑20 蘇葉10 梔子15 枳殼15 黃芩10 連翹30g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煩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四。 組成:四物湯倍白芍、生地,加胡黃連1錢。 主治:經水過多,五心煩熱,日哺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