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也,言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係也。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濕風氣,故名。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在拇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
穴道介紹
公孫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足陽明經,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主要功效就是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之功。《穴性賦》中提到:「公孫理腹寒。」因此,中醫常運用公孫穴來調理腹部的病症,例如:月痛經(生理痛)、月經不調、腹痛、心痛、胃痛、胸痛、嘔吐、腹脹、腹瀉、痢疾、食慾不振等胃腸病。
公孫穴通沖脈。督脈、任、沖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沖、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因沖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瘀止痛之功。
腳足踝痛、顏面浮腫、胸悶的人也可以按摩公孫穴。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85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65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腫瘤
- 胃癌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肥胖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睡眠障礙
- 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梅尼爾氏病
- 三叉神經痛
- 睡眠障礙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低血壓
- 心臟病
消化系統疾病
- 胃食道逆流(胃酸)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腹股溝疝氣
- 胃腸出血
- 消化不良
- 慢性肝炎
- 胃潰瘍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腹痛
- 子宮發炎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全身性水腫
- 腹水
- 腹瀉
- 感到噁心反胃
- 吞嚥困難
- 肋間疼痛
- 胃腸氣脹胃脘不適
- 上腹部痛(胃脘痛)
- 胸悶
- 打嗝呃逆
- 胸痛
- 噯氣
- 腹痛
- 下腹部痛(小腹痛)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身體沈重
- 腳三趾痛
- 腹中有鳴叫聲
- 腳內踝痛
- 手掌痛
- 大便溏(稀薄)
- 心臟痛
- 胃腸氣脹胃脘不適
- 小指痛
- 心胸煩熱
- 感到噁心反胃
- 腳大趾痛
- 足跟痛
- 胸悶
- 胸痛
- 上吐下瀉
- 眉毛附近痛(眉稜骨痛)
- 乾嘔
- 腳內側痛
- 癲癇
- 食指痛
- 感到煩燥
- 肋間疼痛
- 月經期間暈眩
- 四肢感到疼痛
- 手背痛
- 腳二趾痛
- 大拇指痛
- 打嗝呃逆
相關標籤
艾灸刮痧
艾條灸10-20分鐘,艾炷灸5-10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