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黃土湯中藥材性味較烈,例如黃連、黃柏等苦寒之藥,甘草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的作用。黃土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瀉痢,甘草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弱,促進藥效發揮,並保護脾胃免受藥物損傷。
黃土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黃土湯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瘀熱所致的病症,如吐血、衄血、熱病發斑等,生地黃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病症。
-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補充因熱毒消耗的陰液,改善血虛症狀。黃土湯中常與其他滋陰藥物配合使用,如麥冬、玄參等,共同發揮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的作用,促進身體恢復。
黃土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黃土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泄瀉腹痛等症,白朮可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止瀉止痛。
- 固表止汗: 白朮亦有固表止汗之效。黃土湯在治療泄瀉的同時,亦可用於治療脾虛導致的汗出、氣虛等症,白朮的固表作用可防止汗液過度流失,增強機體抵抗力。
因此,白朮在黃土湯中起到健脾利濕、固表止汗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黃土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回陽救逆,溫腎固精: 附子性溫熱,能回陽救逆,溫腎固精,對於因陽氣不足、腎陽虛寒所致的陽虛症狀,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等,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 補火助陽,溫經散寒: 黃土湯主要治療脾腎陽虛,寒濕凝滯的疾病。附子性溫熱,可以補火助陽,溫經散寒,幫助驅散體內寒濕,恢復陽氣,達到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黃土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血止血: 黃土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血熱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阿膠具有補血滋陰、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止血、改善血液循環的目的。
二、固本培元: 黃土湯中包含多種滋補藥材,阿膠作為其中一味,可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健康,促進病患康復。
黃土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在於黃芩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黃土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痢疾等症狀。黃芩味苦寒,入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熱解毒,去除濕熱,並兼具止瀉止痛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黃土湯是中醫學中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導致的出血症狀,如便血、吐血等的一個經典方劑。其主要成分中包含黃土,即灶心土,又稱伏龍肝,這在現代看來或許令人不解,但在中醫理論中卻有其獨特的意義。黃土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收斂止血、溫中補脾。在古時,人們認為灶心土經過長期的火烤,吸收了天地之精華,具有溫陽補中、固攝止瀉的功效。因此,將黃土作為黃土湯的組成部分,旨在利用其溫中健脾、收斂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如阿膠、甘草、白朮等,共同調理脾腎功能,達到止血的目的。這種配伍思路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的原則,也彰顯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與智慧結晶。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土湯」,主要成分為:甘草、生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黃土,主治功效是:脾臟虛弱,陽氣衰退,大便帶血,或者吐血,流鼻血,婦女崩漏,血色暗淡,四肢冰冷,面色蠟黃,舌頭淡白並且發苦,脈搏沉細無力。現代醫學中用於消化道出血和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脾陽不足的疾病。
組成介紹
-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 阿膠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阿膠富含骨膠原、膠原蛋白、氨基酸、微量元素、膠質等營養成分,能促進代謝,增強體質,益氣補血、滋陰潤燥,治貧血、經期不順、產後失血,悉有裨益。
- 附子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總結
中藥方劑「黃土湯」,主要成分是:甘草、生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黃土,主治功效是:脾臟虛弱,陽氣衰退,大便帶血,或者吐血,流鼻血,婦女崩漏,血色暗淡,四肢冰冷,面色蠟黃,舌頭淡白並且發苦,脈搏沉細無力。現代醫學中用於消化道出血和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脾陽不足的疾病。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甘草3兩(炙),芍藥3兩,黃芩3兩,芎藭3兩,桂心1兩,生地黃1斤,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大)1枚(碎,綿裹),青竹皮5兩。
去五臟熱結。
上切。
以水1鬥3升,煮竹皮,減3升,去滓,納諸藥,煮取3升,分4服。
忌海藻、菘菜、生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凡熱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土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錢仲陽方。 組成:黃土適量。 主治:小兒急驚、慢驚。
黃土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旅捨方》。 組成:伏龍肝(即竈下黃土)。 主治:赤疹瘙癢,煩躁昏悶。
黃土湯, 出處:《千金》卷十二。 組成:伏龍肝半升,甘草3兩,白朮3兩,阿膠3兩,乾薑3兩,黃芩3兩。 主治:卒吐血及衄血。
黃土湯, 出處:《醫略十三篇》卷十一。 組成:淨黃土2兩,廣藿香2錢,生木香8分,宣木瓜2錢,陳橘皮1錢,紫厚朴8分,白扁豆3錢,活水蘆根2兩。 主治:霍亂吐瀉及轉筋霍亂。
黃土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深師方》。 組成:當歸3兩,甘草3兩(炙),芍藥3兩,黃芩3兩,川芎3兩,桂心1兩,生地黃1斤,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大)1枚(碎,綿裹),青竹皮5兩。 主治:去五臟熱結。主治:鼻衄或吐血。
黃土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甘草3兩,乾地黃3兩,白朮3兩,附子3兩(炮),阿膠3兩,黃芩3兩,竈中黃土半斤。 主治:溫陽健脾,養血止血。主治:脾虛陽衰,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苦白,脈沉細無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