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生地湯用於治療熱病傷陰、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而生地黃正是其清熱涼血的主藥。
- 滋陰潤燥: 生地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陰虛燥熱所致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生地湯中配合其他清熱涼血藥物,更能有效地滋陰潤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生地湯」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是利用側柏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側柏葉能夠清熱涼血、止血,對於治療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出血、口鼻出血等症狀。
生地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生地黃滋陰涼血,但若熱毒熾盛,單用生地恐難以清熱,而黃芩苦寒,能清熱瀉火,並可與生地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清除熱毒,達到涼血止血的目的。
- 抑制血熱妄行: 生地湯常用於熱證出血,如熱病發斑、吐血、衄血等。黃芩可抑制血熱妄行,防止出血加重,進一步起到止血作用。
生地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因為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潤燥、涼血止血的效果。
生地性寒涼,善於清熱涼血,適合熱病傷陰、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而阿膠性甘平,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的功效,能補益血氣,並緩解生地過於寒涼對脾胃的影響。
二者搭配,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補血,適用於熱病後期陰虛血燥、或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等症狀。
生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生地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相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降低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增強生地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全面。
此外,甘草還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效力,因此,在生地湯中加入甘草,能有效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生地湯及其加減化裁之方,在治療多種病症方面均有應用,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滋陰清熱、涼血止血、補益氣血等方面。
生地湯基本功效
- 組成: 生地黃、側柏葉、黃芩、阿膠、甘草。
- 主治: 古代主要用於治療傷損所致的小便出血。
- 治療原理:
- 滋陰清熱: 生地黃為君藥,滋陰涼血,清熱生津,能有效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出血。
- 涼血止血: 側柏葉性寒,涼血止血,加強止血之效。
- 清熱解毒: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除體內熱毒,防止熱邪擾動血脈。
- 補血安神: 阿膠滋陰補血,安神定驚,對於出血後的血虛有很好的補充作用。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使全方藥性平和,不傷脾胃。
生地湯加減化裁應用
從古籍記載來看,生地湯的加減化裁應用廣泛,針對不同病症有不同的配伍和治療原理:
蘇荷生地湯 (《驗方新編》):
- 組成: 紫蘇、薄荷、青蒿、生地、條參、連翹、槐花、柴胡、川芎、黃耆。
- 主治: 治療蛇傷、疳積、腫毒、癲狂等症。
- 治療原理: 在生地湯滋陰清熱的基礎上,加入紫蘇、薄荷、青蒿等疏風解表,連翹、柴胡等清熱解毒,黃耆益氣扶正,川芎活血行氣,適用於外感熱毒,內有瘀滯的病症。若大便祕結,則加重槐花、黃芩用量,並加入黃柏、茨菇菜等瀉下通便;小便赤澀,加元參、梔子、茯苓利水清熱;肝火旺盛,加白芍平肝瀉火;頭痛則加白芷,若為蛇蠱則加重白芷用量,並加三七活血止痛;若有熱咳或咳血,則減少紫蘇、薄荷用量,加百合、麥冬、白芍養陰潤肺。
血餘灰滑石散合生地湯 (《文堂集驗方》):
- 組成: 血餘灰、滑石末、生地湯。
- 主治: 小便出血。
- 治療原理: 血餘灰為止血要藥,能收澀止血;滑石清熱利濕通淋;生地湯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三者合用,加強止血之效,適用於熱傷血絡引起的小便出血。
羌活黃芩生地湯 (《本草簡要方》):
- 組成: 羌活、黃芩、生地。
- 主治: 眼暴赤熱腫痛。
- 治療原理: 羌活祛風散寒,黃芩清熱瀉火,生地滋陰清熱,三者合用,能疏散風熱,清瀉肝火,適用於風熱上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
生地湯治療五死證 (《經驗丹方匯編》):
- 主治: 血死,即潰爛生膿之症。
- 治療原理: 生地湯滋陰清熱,涼血解毒,能促進潰瘍癒合,適用於血虛有熱,瘡瘍潰爛的病症。
鱉甲散合生地湯 (《本草簡要方》):
- 組成: 鱉甲、露蜂房、蛇蛻、豬後懸蹄、刺蝟皮、麝香、生地湯。
- 主治: 五痔膿血淋漓或腫痛堅硬下墜。
- 治療原理: 鱉甲等藥物軟堅散結,活血化瘀,麝香開竅止痛,生地湯滋陰清熱,涼血止血,合用可治療痔瘡引起的腫痛出血。
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 (《醫方集解》、《成方切用》、《雜病廣要》、《大方脈》):
- 組成: 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黃柏、生地。
- 主治: 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 治療原理: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蒸;生地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合用可治療脾胃虛弱,陰虛火旺引起的發熱、自汗、口渴等症。
羊肉生地湯 (《本草簡要方》):
- 組成: 羊肉、生地、人參、當歸、芍藥、桂心、川芎、甘草。
- 主治: 五勞七傷,產後腹痛。
- 治療原理: 羊肉溫補氣血,生地滋陰養血,人參、當歸、芍藥等補益氣血,桂心、川芎溫經散寒,甘草調和諸藥。合用可治療氣血虧虛,勞傷虛損引起的各種病症。若有風熱,則去人參、地黃、肉桂,加防風、黃耆、生薑;咳嗽加紫菀、款冬花、細辛、五味子;腰痛加杜仲、黃耆、白朮、附子、萆薢。
生地湯治療初生兒眼疾 (《慈幼新書》):
- 主治: 初生兒洗拭不淨,穢汁浸漬眼眥,或難產血壓兒首,導致眼部紅腫、潰爛等。
- 治療原理: 此時應用生地湯,取其滋陰清熱,涼血解毒之功,緩解眼部炎症。
木通生地湯送服丸劑 (《嬰童類萃》):
- 主治: 小兒胎黃。
- 治療原理: 木通利水滲濕,生地滋陰清熱,二者合用,可促進 bilirubin 代謝,使黃疸消退。此方由母親服用,通過乳汁達到治療目的。
經絡感熱,血脈妄行 (《醫鏡》):
- 主治: 經絡感熱導致的血脈妄行。
- 治療原理: 生地湯清熱涼血,可使血脈寧靜,妄行之血得以止息。
柴胡生地湯 (《醫略十三篇》):
- 組成: 大生地、柴胡、黃芩、炙甘草、當歸、赤芍、茯苓、陳皮、蘆根。
- 主治: 伏邪溫疫,人虛證實,正不敵邪,攻補兩難,或攻補失宜,日久不解,餘氛未盡,陰液大虧,邪正相持。
- 治療原理: 柴胡疏肝解鬱,透邪外出,生地滋陰養血,黃芩清熱燥濕,當歸、赤芍養血活血,茯苓、陳皮健脾理氣,蘆根清熱生津。合用可扶正祛邪,調和氣血,適用於溫病後期,邪戀陰分,正虛邪戀的複雜病症。
槐榆生地湯 (《顧松園醫鏡》):
- 組成: 槐花、地榆、黃芩、銀花、生地、白芍、生雞子、甘草、荊芥、荷葉蒂。
- 主治: 腸風臟毒下血。
- 治療原理: 槐花、地榆涼血止血,黃芩、銀花清熱解毒,生地、白芍、生雞子滋陰養血,甘草調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8兩,柏葉1把,黃芩1兩,阿膠1兩(炙),甘草(炙)1兩。
上(口父)咀。以水7升,先煮4味,去滓,取汁3升,納膠,煮取2升,分4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八。 組成:生地3錢半,犀角1錢,大黃2錢,桃仁3個。 主治:蓄血,臍腹小腫大痛。
生地湯, 出處:《傷科匯纂》卷八。 組成:生地黃8兩,柏葉1把,黃芩1兩,阿膠1兩(炙),甘草(炙)1兩。 主治:傷損小便出血。
生地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玄參、當歸、生地黃、黃芩、陳皮、甘草、薄荷、柴胡。 主治:小兒氣壯,面紅火盛,作頭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