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血生地飲

涼血生地飲

LIANG XUE SHENG D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4%
心經 18%
大腸經 10%
胃經 9%
心包經 3%
膽經 3%
腎經 3%
脾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涼血生地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病發熱、口渴、心煩、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
  2. 滋陰潤燥: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滋養陰液,潤燥生津,對於熱病傷津、口燥咽乾、便祕等症也有療效。

因此,生地黃作為「涼血生地飲」的組成藥材,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特性,與該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發揮著重要作用。

涼血生地飲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生地黃等涼血藥材配合,能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消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2. 活血化瘀: 丹參不僅能涼血止血,更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障礙,有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能更全面地解決瘀血阻滯的問題。

涼血生地飲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側柏葉性寒,味苦澀,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二者合用,可增強涼血止血之效,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涼血生地飲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涼血生地飲以生地黃為君藥,滋陰涼血,黃芩配伍,可增強其清熱涼血之力,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具有顯著療效。
  2. 解毒消腫: 黃芩還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輔助生地黃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血瘀腫痛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涼血生地飲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燥,補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擅長清熱涼血,但其寒性較強,容易傷陰。阿膠則性溫,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可緩解生地黃的寒性,並加強其補血功效,使涼血作用更溫和。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阿膠與生地黃皆具有補血功效,兩者配伍可相輔相成,共同提升血液生成和循環,進一步達到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適用於熱病後期、陰虛血燥、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涼血生地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生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使其藥力更加平和。
  2.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 甘草有調和諸藥、解毒和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與生地黃配伍,能增強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同時防止生地黃過寒而損傷正氣,使藥效更加顯著。

涼血生地飲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花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槐花能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消腫,配合生地黃等藥材,增強藥效。
  2. 緩解血管脆性,預防出血:槐花中含有蘆丁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增強血管壁彈性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血管脆性,預防出血。對於因血管脆弱導致的出血症狀,槐花能起到輔助作用,與生地黃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因此,涼血生地飲中加入槐花,不僅能清熱涼血、止血消腫,還能緩解血管脆性,預防出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涼血生地飲中包含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百草霜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牙齦腫痛等。
  2. 清肝瀉火:百草霜還能清肝瀉火,適用於肝火旺盛導致的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等症狀。

因此,涼血生地飲中加入百草霜,可增強其清熱涼血、清肝瀉火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熱毒內蘊、血熱妄行、肝火旺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涼血生地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血熱夾瘀所致之月經異常,具體表現為:

  1. 經血特徵:月經過多、色鮮紅或暗紅夾血塊、氣味腥臭。
  2. 伴隨症狀:經行腹痛、舌質絳(深紅)、苔黃、脈弦數(主熱證兼氣滯或瘀阻)。
    此證病機為血分有熱,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兼有瘀血阻滯,故治療當以涼血散瘀為主。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
  1. 清熱涼血為主:

    • 生地(6錢):甘寒滋陰,清血分實熱,兼能養血止血。
    • 黃芩(3錢):苦寒清瀉肝膽及三焦之火,尤擅清上焦熱,輔助涼血。
    • 槐花(3錢):涼血止血,善治下部出血(如腸風、崩漏)。
  2. 化瘀止血為輔:

    • 丹參(4錢):活血祛瘀,性微寒,能消瘀而不傷新血。
    • 側柏葉(3錢):苦澀微寒,涼血收斂止血,兼輕度化瘀。
    • 百草霜(2錢):炭類藥材,溫澀止血,佐制寒涼過甚。
  3. 養血和絡為佐:

    • 阿膠(2錢):滋陰補血,止血兼潤燥,防涼血藥過於耗傷陰血。
    • 甘草(1錢):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二)加減應用

若見經血淋漓、腹痛明顯,加三七(5分),以其化瘀定痛之效,增強散瘀止血之力。

(三)治療原理
  1. 清熱涼血:生地、黃芩、槐花直折血分熱勢,防止熱迫血溢。
  2. 化瘀通滯:丹參、側柏葉活血兼止血,使瘀去新生。
  3. 止血而不留瘀:百草霜收斂止血,阿膠滋養營血,三七化瘀止痛,體現「通塞並用」之法。

三、總結

本方以涼血為主,化瘀為輔,針對血熱夾瘀之月經病,通過清熱、散瘀、止血三法並行,達到「熱清則血寧,瘀去則痛止」的效果。全方寒溫兼施,既忌純涼遏瘀,亦避過於溫燥助熱,體現中醫「調和病機」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地6錢,丹參4錢,側柏3錢,黃芩3錢,阿膠2錢,甘草1錢,槐花3錢,百草霜2錢。
經量不太多,而持續時間延長並時有腹痛者,加三七5分。
涼血散瘀。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婦人血熱夾瘀,月經過多,色紅有塊,其氣腥臭,腹有痛感,舌絳苔黃,脈弦數。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過多口臭

相同名稱方劑


涼血生地飲,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生地6錢,丹參4錢,側柏3錢,黃芩3錢,阿膠2錢,甘草1錢,槐花3錢,百草霜2錢。 主治:涼血散瘀。主治:婦人血熱夾瘀,月經過多,色紅有塊,其氣腥臭,腹有痛感,舌絳苔黃,脈弦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