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側柏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為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藥單方。其止血機理,從歷代醫家觀點來看,並非單一,而是多角度的闡述。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並於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指出其苦寒之性可以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崩漏、吐血等。這與《名醫別錄》中記載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相符,都強調其針對血熱妄行所致出血的療效。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說明:「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熱流溢於經絡者,搗汁服之立止」,直接點明其應用於各種出血症狀的直接止血功效。然而,該書也提到側柏葉「性味苦寒多燥」,需謹慎使用,不宜用於陰虛火旺者。
《聖濟總錄》和《本經逢原》則提醒,側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單獨使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不適合血虛體弱者。但若配伍其他藥物,例如薑、艾等溫熱藥物,則能減輕其寒燥之性,提高療效,如書中提到的柏葉湯。
綜合以上古代醫籍的記載,側柏葉的止血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苦寒收斂之性,能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尤其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但其性寒燥,需辨證論治,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合理使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避免副作用。 各家醫書對其寒熱燥濕的描述也略有不同,更凸顯中藥使用需謹慎考量體質與病情的複雜性。
2. 清熱涼血
側柏葉,其「清熱涼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與適用範圍卻存在一些差異化的理解。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側柏葉味苦微溫,但其清熱涼血之效仍被肯定,主治諸種出血症狀。此觀點與《名醫別錄》中記載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相符,強調其止血功效。而《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了其適用範圍:熱傷血分及風濕傷筋脈所致的出血和痹痛。此書亦提醒,側柏葉性味苦寒多燥,陰虛肺燥者不宜使用。
《醫林纂要》則從臟腑角度闡述側柏葉的清熱作用,認為其能「洩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更精準地指出了其清熱涼血的靶向性。 《本草正》亦強調其「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並指出其外用功效,可治療火丹、痄腮等熱毒。
然而,部分醫籍對其性味及應用持有不同觀點。《本草衍義補遺》認為其性多燥,久服則益脾土滋肺,偏向滋補之說。 《聖濟總錄》則指出其性寒而燥,易傷胃氣,不宜單獨使用於血虛者,需結合其他藥物使用,方能發揮其止血功效而不傷正氣。《本草求真》則對其補益功效提出質疑,更強調其外用價值。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側柏葉清熱涼血功效的描述,既肯定其止血、清熱作用,又提示其使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 其性味燥寒的特性,決定了其並非所有出血症狀皆適用,需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避免產生不良反應。
3. 活絡止痛
側柏葉,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憑藉某一理論,而是基於多方面的觀察和臨牀經驗總結。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側柏葉“生肌去濕痹”,這是其活絡止痛功效的核心。濕痹,指的是因風濕之邪侵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的疼痛。側柏葉具有疏通經絡、驅散寒濕的作用,因此能緩解濕痹引起的疼痛。 《藥性論》也記載其“治冷風歷節疼痛”,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
《本草匯言》則更為明確地指出側柏葉適用於“熱傷血分與風濕傷筋脈”者,說明其活絡止痛作用與病因相關。 其止痛機制可能與其涼血、清熱作用有關。 熱邪壅滯經絡,也會導致疼痛,而側柏葉的清熱作用能消除熱邪,使氣血得以暢通,從而減輕疼痛。 《醫林纂要》中提及“洩肺逆,瀉心火,平肝熱”,也說明其具有清熱瀉火,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間接有助於緩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多部典籍記載側柏葉的活絡止痛功效,但其性味苦寒,正如《本草匯言》、《聖濟總錄》所述,並非所有疼痛都適用。 《聖濟總錄》更提醒,其性寒燥,虛寒體質者需謹慎使用。 不同醫家對其寒燥之性的理解略有差異,例如《本草衍義補遺》則認為其久服可益脾土,說明其藥性作用複雜,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症進行辨證論治。 《本草圖經》、《生草藥性備要》等典籍也提及其其他功效,如殺蟲、敷瘡,說明其藥用價值的多樣性。
4. 止咳化痰
側柏葉其止咳化痰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多數古代醫籍中並未直接提及此功效。然而,從其相關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測其間接的止咳化痰機理。
《本草衍義》認為側柏葉「補陰之要藥」,其「滋其肺」的功效間接地可以改善肺陰不足導致的咳嗽。肺陰不足,容易出現燥咳,而側柏葉滋陰,可以緩解肺燥,從而達到止咳的效果。但需注意,《本草匯言》明確指出,側柏葉「性味苦寒多燥」,對於陰虛肺燥、因咳動血者不宜使用。
《神農本草經疏》提到側柏葉「去濕痹」,濕邪阻肺亦可導致咳嗽痰多,因此,側柏葉去除濕邪,可以間接改善咳嗽痰多的症狀。但其止咳化痰功效並非其主治,作用較為間接且有限。
《醫林纂要》提及「洩肺逆」,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側柏葉可能具有疏通肺氣的作用,而肺氣通暢,則有助於止咳化痰。然而,此功效並非所有醫籍都記載,且其作用機理較為複雜,需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側柏葉的止咳化痰功效描述並不多,且多為間接作用,例如滋陰潤肺、祛除濕邪等。因此,單獨使用側柏葉止咳化痰效果可能有限,需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更重要的是,其寒燥的特性,在應用時需謹慎,避免因藥物屬性與體質不相符而造成不良反應。
5. 化腐生肌
側柏葉,其「化腐生肌」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憑空臆想。 諸多古籍對其功效和使用有不同側重,但其生肌作用卻屢被提及。
《名醫別錄》直接記載側柏葉「生肌」,這是其化腐生肌功效的最直接證據。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生肌去濕痹,乃其獨擅之長」,肯定了其在肌膚修復方面的獨特作用。 《本草求真》雖認為其「補益」之說有待商榷,卻也明確指出側柏葉「塗湯火傷損、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最佳」,這說明古人已將其應用於創傷的治療,並觀察到其生肌效果。 《藥品化義》則從陰陽角度分析,認為側柏葉「味苦滋陰」,暗示其能促進組織修復,而修復正是化腐生肌的關鍵。
《本草正》的「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說明側柏葉外用於化腐生肌的臨牀實踐。 《生草藥性備要》的「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也佐證了其外敷治療創傷,促進傷口癒合的應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側柏葉的記載,無論從其藥性分析,還是臨牀應用實例,都支持其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的記載往往結合當時的臨牀經驗和理論,現代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謹慎使用。
6. 清熱利尿
側柏葉,其清熱利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制及適用範圍則需細緻分析。
多數醫籍都記載側柏葉具有止血作用,例如《名醫別錄》提到其能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說明其適用於「血熱流溢於經絡」的出血症狀。這說明側柏葉的清熱作用主要體現在清血熱方面,而非一般的發熱症狀。 《醫林纂要》中「洩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的描述,也佐證了這一點。
關於利尿,則體現在《嶺南採藥錄》的「利小便」以及《藥性論》的「止尿血」等記載。 這些記載暗示側柏葉可能通過清熱解毒,或改善血液循環,間接促進尿液排出,而非直接作用於泌尿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聖濟總錄》提到側柏葉性寒而燥,需謹慎使用,尤其對於陰虛體質者,需配合其他藥物,避免寒燥傷陰。 《本草衍義補遺》中提及其性燥,久服益脾滋肺,也說明其使用需考慮患者體質及病症,並非所有清熱利尿的病症都適用。
綜上所述,側柏葉的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清熱瀉火及利水通淋,而是主要通過清血熱,改善血液循環,間接達到止血和利尿的效果。其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並參考其他醫籍的論述,方能發揮其藥效。 古代醫家對其性味、功效和適用範圍的認識存在一些差異,反映了中醫理論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也提醒我們在使用中藥時,需謹慎求證。
7. 活血化瘀
側柏葉,其活血化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制與適用範圍則需細緻考量。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並於微寒」,能「主諸血崩中赤白」,說明其具有涼血止血,治療各種出血症的功效,這與其活血化瘀的機制相關,即通過涼血來緩解血熱壅滯,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名醫別錄》也記載其可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進一步佐證了此點。
然而,不同醫籍對其性味及功效的描述存在差異。《本草衍義補遺》認為其性燥,久服益脾土;《本草匯言》則指出其性味苦寒多燥,並強調其適用於熱傷血分及風濕傷筋脈引起的出血和痹痛,但陰虛肺燥或肝腎兩虧者不宜使用。此處的「活血化瘀」應理解為針對血熱瘀滯型別的疾病,而非所有瘀血證。 《聖濟總錄》更明確指出,側柏葉性寒燥,單獨使用易傷胃氣,不適合血虛體質者,需要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並避免其副作用。 《藥品化義》則強調其清上部逆血的功效,適用於某些特殊瘀血癥。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側柏葉活血化瘀功效的描述並非絕對一致,其作用機制更可能與清熱涼血、疏通經絡有關,而非直接破瘀。 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謹慎施用,不可一概而論。 其活血化瘀的效用,更應在輔以其他藥物的配伍下,才能更好地發揮,避免單獨使用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8. 祛風除濕
側柏葉,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與應用範圍,歷代醫家見解略有不同。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生肌去濕痹,乃其獨擅之長矣」,指出其祛濕痹之效,並認為其性味介於微寒與微溫之間。這暗示側柏葉並非單純寒涼之品,其祛濕作用可能與溫經散寒有一定關聯,適用於寒濕痹痛。
《本草匯言》則明確指出側柏葉為「止流血,去風濕之藥也」,並強調其適用於「熱傷血分與風濕傷筋脈者」。此處,它將側柏葉的功效與血熱、風濕兩種病因聯繫起來,說明其祛風除濕的效用,並特別指出需辨證使用,避免濫用造成陰虛或肝腎虧損。
《本草正》則更進一步闡述其「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的功效。這裏的「濕熱濕痹」點明瞭側柏葉可針對濕熱引起的痹痛,而非所有種類的濕痹。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側柏葉祛風除濕功效的論述,多強調其對濕熱痹痛的療效。雖然部分醫籍提到其性味偏寒涼或燥熱,但總體而言,側柏葉的祛風除濕功效,並非單一作用機理,而是與其涼血、清熱、生肌等功效相輔相成,方能發揮最佳療效。 其應用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例如,《聖濟總錄》等書則提醒其寒燥之性,需謹慎使用,以免損傷正氣。
側柏葉的古代典籍
側柏葉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側柏葉以其獨特之藥性,歷代本草迭有記載,並進一步發現側柏葉有抗癌之效。且其所含側柏酸等活性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減緩細胞氧化,達到預防腫瘤之功。此外,側柏素、側柏醇等成分亦能抑制腫瘤生長,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對於多種癌症具治療之效。
2. 抗發炎
側柏葉,古稱柏葉,以其葉入藥。本品具有抗菌消炎之功效,乃其揮發油、樹脂及黃酮等成份所賦予。其中揮發油能抑菌消炎,尤對口腔及消化道病原菌效果顯著。樹脂能形成保護膜,防治傷口感染。
側柏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側柏葉的炮製
- 側柏葉:揀淨雜質,揉碎去梗,篩淨灰屑。
- 側柏炭: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側柏葉]注意事項重點
- 與酒相宜:側柏葉與酒同服會增強其藥效,但應注意適度,避免過量服用。
- 多食倒胃:過量服用側柏葉可能會導致胃部不適或反胃。
-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禁用:側柏葉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良影響。
- 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側柏葉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對肝臟和腎臟產生負面影響,肝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
側柏葉相關的方劑
側柏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側柏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α-側柏酮(α-thujone), 側柏烯(thujene), 小茴香酮(fechone), 蒎烯(pinen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柏木雙黃酮(cupressuflavone), 芹菜素(Apigenin), 槲皮甙(Quercitrin), 山柰酚-7-O-葡萄糖甙(kaempferol-7-O-glucoside), 槲皮素-7-O-鼠李糖甙(quercetin-7-O-rhamnoside), 楊梅樹皮素-3-O-鼠李糖甙(myricetin-3-O-α-L-rhamnoside), 楊梅樹皮素(myricetin), 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 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 10-二十九烷醇(10-nonacosa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縮合鞣質(condensed tannin), 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 異海松酸(isopimar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