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散

BIAN XU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大腸經 23%
腎經 21%
肺經 11%
胃經 9%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便血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固澀: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性寒、味苦,具有涼血止血、收斂固澀的功效。對於因血熱妄行、腸燥便血等引起的便血,血餘炭可通過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方式,達到止血效果。

2. 促進凝血:血餘炭含有多種無機鹽類,如鐵、鈣等,這些物質能促進血液凝固,加速止血。

總而言之,血餘炭在便血散中主要起到止血固澀、促進凝血的作用,對於治療因血熱妄行、腸燥便血等引起的便血具有良好的效果。

便血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的功效。側柏葉性涼,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

臨牀應用中,側柏葉常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包括便血、鼻出血、咯血等。其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腸道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血的效果。

便血散中加入雞冠花,主要基於其止血功效。

雞冠花,性涼,味甘、微苦,歸肝、脾經。其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其藥理研究表明,雞冠花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多糖、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促進凝血等作用。

因此,在便血散中加入雞冠花,可有效地止血,並輔助治療其他腸道疾病,例如腸炎、痢疾等,達到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根據《醫學綱目》的記載,針對「便血散」的組成與功效,可以進行以下分析:

主治功效分析

《醫學綱目》提到:「上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這說明便血散的使用方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並以雞子清(即蛋白)調和服用。

雖然文獻中主要描述了關於小腸與胸膈血氣運行的關係,與巴豆、黃連灸臍的結胸療法,但從「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斷出「便血散」的核心作用機制是疏通小腸氣機,達到散血的效果。當小腸氣機壅滯時,胸膈的血液也會受到影響而瘀滯,導致出血等症狀。本方透過疏通小腸,使氣機暢通,血行正常,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治療原理分析

便血散的治療原理,並非直接針對出血部位進行止血,而是著眼於調節整體氣血運行,其思路可以理解為:

  1. 疏通小腸氣機: 文中強調小腸通利的重要性,推測「便血散」中藥材的組合應有此作用,推測其可以針對因小腸壅滯而導致的出血問題。
  2. 改善血行:透過疏通小腸氣機,解除血行瘀滯的根本原因,使胸膈血液得以正常運行,從而達到止血的目標。這與「膻中血不流行」的描述相呼應。

由於古文並未直接詳細描述各味藥材的具體功效,僅從大腸瀉血和「小腸通利」等線索推測其治療原理可能主要從疏通氣機、間接止血的角度來考量,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 針對具體藥材的止血功效和清熱涼血等作用,僅能從現代中藥藥理進行推論。

傳統服藥法


發灰5錢,柏葉1兩,雞冠花1兩。
上為末。
每服1錢,臥時酒送下,來早以溫酒投之。1服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腹瀉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便血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引《普濟方》。 組成:發灰5錢,柏葉1兩,雞冠花1兩。 主治:大腸瀉血,虛盛皆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