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貫眾湯,顧名思義,其組成中必然包含「貫眾」此味藥材。這並非偶然,而是基於貫眾本身的藥性與功效。
貫眾,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痢的功效。其對於腸道寄生蟲感染、痢疾、濕熱腹瀉等病症有顯著療效。因此,貫眾成為貫眾湯中的核心藥材,是治療相關疾病的關鍵所在。
貫眾湯中,貫眾作為主要藥材,起著清熱解毒、驅除蟲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貫眾湯中加入血餘炭,主要是基於其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的功效。
血餘炭為豬血經炭化製成的藥材,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能吸附腸道中的毒素和熱毒,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其炭化過程使其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有效控制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
在貫眾湯中,血餘炭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治療腸炎、痢疾等疾病的目的。
貫眾湯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貫眾湯本身也以清熱解毒爲主,加入側柏葉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以更好地治療熱毒壅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
- 止血生肌: 側柏葉還有止血生肌之功效,可以輔助貫眾湯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
總而言之,側柏葉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貫眾湯的清熱解毒功效,更賦予其止血生肌的特性,使其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貫眾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貫眾湯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積熱內盛,吐血成鬭,先吐痰後見血,命在須臾」。其證屬熱毒熾盛,迫血妄行,上衝肺胃所致。吐血前見痰涎,顯示熱邪煎灼津液為痰,繼而灼傷血絡,以致氣血上逆,驟然吐血,病勢危急。本方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急務,力挽狂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性味與配伍核心
- 貫眾(半兩):性苦微寒,入肝、胃經。古籍載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尤善解時疫熱毒,止血痢、衄血。此處取其直折火勢、止血防崩之效。
- 黃連(去須,半兩):大苦大寒,入心、胃經。功能瀉火解毒,清胃熱、瀉心火,為「熱毒血證」要藥。與貫眾協同,增強清熱涼血之力。
2. 煎服法之妙
- 粗末煎漱,少加龍腦:
- 以錢匕量取藥末,輕煎數沸,取其氣輕上浮,清熱之性速達上焦。
- 龍腦(冰片)辛涼,散鬱火、通竅止痛,助藥力透達咽喉黏膜,直接作用於出血之局部。
- 「漱之」非內服,因吐血急症時恐藥入胃反激血絡,漱口可清熱止血而不擾中焦。
- 白粥養百日:
- 吐血後脾胃虛弱,白粥甘平易化,滋胃氣以生血,緩黃連、貫眾之寒涼傷中。
- 「百日」強調長期調養,防熱邪復熾。
3.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針對「熱毒壅盛→動血吐血」之病機:
- 清熱為本:黃連瀉心胃之火,貫眾解血分熱毒,從源頭阻斷熱迫血行。
- 止血為標:貫眾涼血止血,龍腦局部收澀,雙管齊下。
- 護胃為後:白粥顧護胃氣,防苦寒傷正,契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旨。
4. 適用範疇延伸
雖原方主治吐血,然其組方思路可類推於:
- 熱毒型牙齦出血、喉痹(扁桃體化膿)。
- 瘟疫初期,熱毒上攻之頭面腫痛(如大頭瘟),外漱內服兼施。
此方精簡力專,體現古人「藥專效宏,外治急救」之智慧,亦反映「上病下取,內病外治」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貫眾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上為粗末。
每用1錢匕,水1盞,煎3兩沸,加龍腦少許,溫溫漱之。白粥養百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積熱、吐血成鬭、先吐痰後見血、命在須臾的患者。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貫眾湯, 出處:《衛生家寶》卷五。 組成:貫眾不以多少,茱萸3-5錢,朴消3-5錢。 主治:瘡腫不散。
貫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貫眾(銼)1兩,蘇枋木(銼)1兩。 主治:年深咳嗽,唾膿血。
貫眾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貫眾2錢(淨,未),血餘5錢(燒灰),側柏葉(搗汁)1碗。 主治:積熱,吐血成鬭,先吐痰後見血,命在須臾。
貫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貫眾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主治:水氣腫滿,氣息喘息,小便不利;並男子、女人虛積,及遍身黃腫,服白丸子第2日覺口氣者。
貫眾湯, 出處:《中醫雜誌》(1959;(3):3)。 組成: 貫眾湯(《中醫雜誌》(1959;(3):3))出處:《中醫雜誌》(1959;(3):3)組成:貫眾15g,苦楝根皮15g,土荊芥15g,紫蘇15g。主治:驅鉤蟲。 。 主治:驅鉤蟲。
貫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貫眾1兩半,烏蛇(酒浸,炙,去皮骨)1兩,連翹2兩,生乾地黃(焙)2兩,鶴虱(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桑根白皮(銼)2兩,白斂1兩,威靈仙(去苗土)1兩半,白及1兩半,大腹皮2兩,延胡索1兩半,黃耆(細銼)1兩半,木占斯1兩,甘草(炙)1兩,黃連(去須)1兩。 主治:頸生瘰癧,已針,瘡尚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