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柏丸

BIAN B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肺經 20%
大腸經 20%
心經 10%
胃經 10%
腎經 10%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扁柏丸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涼血之效。其能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外傷出血、肺熱咳嗽等。

扁柏丸方劑中加入側柏葉,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止血涼血之功,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功效。

扁柏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是基於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其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 止血作用:血餘炭能收斂止血,對於外傷出血、吐血、衄血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清熱解毒:血餘炭具有清熱解毒作用,能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扁柏丸中加入血餘炭,能夠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起到積極的作用。

扁柏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扁柏丸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槐花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達到止血的效果。
  2. 疏散風熱:槐花亦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可緩解扁柏丸所治疾病伴隨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因此,槐花在扁柏丸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疏散風熱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扁柏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外科大成》記載,「扁柏丸」主治「痔漏腸風臟毒等下血,及吐血血崩等症」。此方劑主要針對各種出血症狀,包括消化道出血(如痔漏、腸風、臟毒等引起的下血)以及其他部位的出血(如吐血、血崩)。

治療原理分析:

「扁柏丸」的組成可見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散瘀等方面。

  • 側柏葉: 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在此處,其清熱解毒的特性,有助於清除體內可能導致出血的熱毒。清熱可以防止熱盛迫血妄行。
  • 血餘炭: 為人髮燒製而成,性味苦澀而溫,具有收斂止血及活血散瘀的雙重作用。止血的同時,又能化瘀,可避免因止血過度而導致的血瘀。這是中醫「止血不留瘀」的治療思想體現。
  • 槐花: 性味苦寒,具有涼血瀉火、解暑消渴的功效。在出血症狀中,常與血熱有關,槐花可涼血降火,從根本上減少出血的因素,清熱瀉火能緩和熱毒造成的血熱妄行。

綜合而言,「扁柏丸」通過側柏葉清熱解毒,針對出血之熱毒根源;以血餘炭止血兼化瘀,防止出血後形成瘀血;並用槐花涼血瀉火,進一步緩和血熱,故能有效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痔漏、腸風、臟毒等下血,以及吐血、血崩等。此方劑配伍,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綜合考量病因病機,從而達到止血療效。

總結:

「扁柏丸」針對出血症狀,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散瘀為主要治療方向,適用於因熱毒、血熱、或瘀血所致的各種出血病症。

傳統服藥法


生側柏葉1斤(用白礬4兩,入銅鍋內,水5-6碗,煎乾為度,曬乾,炒焦枯),青州柿餅10個(燒灰),舊陳棕(燒存性)2兩,血余炭1兩,槐花4兩(炒焦)。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錢,空心白酒送下,每日3次。以止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扁柏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生側柏葉1斤(用白礬4兩,入銅鍋內,水5-6碗,煎乾爲度,曬乾,炒焦枯),青州柿餅10個(燒灰),舊陳棕(燒存性)2兩,血餘炭1兩,槐花4兩(炒焦)。 主治:痔漏、腸風、臟毒等下血,及吐血、血崩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