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主治大便下血,乃風熱邪毒或濕熱毒邪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血滲外溢所致。本方是治療熱證便血的常用方劑。
風熱為陽邪,風熱相搏,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血為之逼人腸中而疾出,故便前出血,血色鮮紅,來勢急迫。
若濕熱蘊結,傷及腸道血絡,亦可出現便血,然因濕邪穢濁,易阻滯氣機,腸道氣血淤滯,則多見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血色晦暗。舌質紅,脈數或弦數,皆為熱證之佐證。
臨床以血色鮮紅,舌紅脈數為證治要點。風熱濕熱,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證,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質紅,脈數或弦數。
本方是為風熱或濕熱,壅遏腸道所致的大便下血而設,治當清腸涼血止血為主方中槐花苦寒,專清大腸濕熱,瀉熱清腸,涼血止血.為君藥。側柏葉苦澀微寒,清熱涼血,燥濕收斂,為治熱證出血的要藥,與槐花相合,可加強涼血止血之功,為臣藥。
《醫學原理》中提到:「血熱者,陽氣陷人血中,血因而熱,隨氣下流而為溺血、便血、崩血、腸風下血等證。」故方中荊並穗辛散疏風散邪,令陷人血分之陽仍然外出,下流之氣仍然上升,與君臣藥相配,疏風理血,散瘀消腫。
枳殼寬腸行氣,順遂腸胃腑氣下行,並利血中之氣,與荊並一升一降,有利於邪毒的分消。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枳殼行氣之功,尚寓血止防瘀之意,共為佐藥。
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疏風行氣,既清腸中濕熱,又疏腸中風邪,風熱、濕毒一清,則便血自止。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止血、收澀與清疏、行氣合用,即寓行氣於止血之中,寄清疏於收澀之內。既使便血能止,又不致腸間濕熱滯留,用藥精煉,配伍得宜。本方劑型為散,方中以槐花為君藥,故名「槐花散」。
本方現代常用於痔瘡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屬血熱者。結腸炎、腸癌便血屬熱證者,亦可運用。現代運用於治療痔瘡、結腸炎或其他大便下血屬風熱或濕熱邪毒,壅遏腸道,損傷脈絡者,腸癌便血亦可應用。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6g,開水或米湯調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寒涼,故只宜暫用.不宜久服 對中焦虛寒而大便下血者,則當慎用。 現多無無此散劑生產,本方漸被槐角丸等一類成藥所代替,臨床時注意選用。 本方對於原因比較單純的大腸下部出血,確有療效。但對於原因複雜,病久不愈的便血,本方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探查病因,尋求根治方法。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花散, 出處:《接骨入骱》。 組成:槐花4兩,黃芩4兩。 主治:傷大腸,糞後去紅急澀,面赤氣滯。
槐花散,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槐花1分,荊芥1分,千針草半兩,伏火硇砂3錢。 主治:五痔膿血。
槐花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青皮、槐花、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裏急後重。
槐花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槐花(炒)、柏葉(爛杵,焙)、荊芥穗、枳殼(去瓤,細切,麸炒黃)各等分。 主治:腸風臟毒。
槐花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蒼朮1兩,厚朴1兩,陳皮1兩,當歸1兩,枳殼1兩,槐花2兩,甘草半兩,烏梅半兩。 主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槐花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1錢,地榆1錢,生地7分,芍藥7分,黃芩7分,升麻7分,枳殼8分,槐花8分,阿膠8分,防風5分,側柏葉5分。 主治:糞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