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槐花散以槐花為主要藥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可治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
- 收斂止瀉:槐花亦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治療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尤其適合因熱毒引起的腸炎、痢疾等。
槐花散中加入槐花,旨在發揮其清熱涼血、收斂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及腸胃不適等。
槐花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止血生肌:槐花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側柏葉則善於止血、消炎,兩者相輔相成,增強止血效果,並促進傷口癒合。
- 疏風止癢,散瘀止痛:側柏葉有疏風止癢之效,槐花則能散瘀止痛,兩者結合,可有效緩解因血熱、瘀血引起的瘙癢疼痛症狀。
因此,槐花散中加入側柏葉,能有效提高其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疏風止癢、散瘀止痛的功效,增強治療效果。
槐花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槐花散主治目赤腫痛、風熱上攻等症,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可助槐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共同達到治療目赤腫痛的目的。
- 增強通透性,促進藥力發揮:荊芥辛散之性,有助於促進藥物通透,增強藥效。槐花散中加入荊芥,可促進藥物深入眼部,更有效地消散風熱,緩解眼部炎症。
槐花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功效。槐花散中常配伍於肝胃不和,氣逆上衝,引發頭暈目眩、嘔吐等症狀,枳殼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 助槐花清熱涼血,止血消腫: 槐花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功效。枳殼味苦,性寒,有助於槐花清熱涼血,增強止血消腫效果,使其療效更佳。
因此,槐花散中加入枳殼,可謂相得益彰,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
主治功效
槐花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古文記載,槐花散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清腸止血: 主要用於治療腸風、臟毒、痔瘡等引起的下血、便血,以及濕熱內蘊導致的下血腹滿等症狀。例如《醫方考》指出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普濟本事方》記載其「治腸風臟毒」;《湯頭歌訣》言其「腸風下血堪應用」。
疏風下氣: 適用於風熱所致的病症,尤其針對大腸的風熱。《醫方考》解釋其機理為「槐花、側柏,能涼大腸之血;荊芥、枳殼,能療大腸之風」;《醫方集解》更進一步說明此病多由「濕熱風燥之邪」所致。
清熱涼血: 針對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例如舌上出血、吐血等。《類證治裁》提到「初起血熱,槐花飲」;《醫方集宜》記載其「治舌上出血不止」;《普濟本事方》則指出其「治熱吐」。
化痰消食,利水通便: 枳殼的功效,在一些方劑中也有體現,例如《類證治裁》中記載的槐花散組成中包含枳殼,並提到「若濕熱內蘊,下血腹滿,槐花散」。
其他功效: 部分文獻還提到了槐花散的其他功效,例如:
- 解暴熱,化涎涼膈,清頭目: 見於《聖濟總錄》。
- 治五痔膿血: 見於《雞峰普濟方》。
- 治脫肛: 見於《世醫得效方》。
- 治舌衄(舌頭出血不止): 見於《奇效良方》。
- 治胃熱齒齦腫痛,煩熱面黃: 見於《奇效良方》甘露飲槐花散。
- 治瘡疹後煩喘、小便不利、餘熱溫壯、齒齦宣腫等: 見於《奇效良方》。
- 治斑瘡餘熱不退: 見於《奇效良方》。
治療原理
槐花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涼血、止血、疏風、理氣等理論,其藥物組成也緊密圍繞這些原則展開:
槐花: 為君藥,性味苦、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降壓、消腫解毒的功效,是治療腸風、臟毒下血的主藥。《醫方考》、《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多部典籍均強調其涼血作用。
側柏葉: 為臣藥,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生髮烏髮的功效,輔助槐花增強涼血止血之力。《醫方考》、《醫方集解》、《湯頭歌訣》均提及側柏葉與槐花同用以涼血。
荊芥: 為佐藥,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寒、止血止痛的功效。在槐花散中,荊芥主要發揮疏風的作用,與槐花、側柏葉合用,針對濕熱風燥之邪。《醫方考》指出荊芥能「療大腸之風」;《醫方集解》則稱其「散瘀搜風(為風病血病要藥)」。
枳殼: 為使藥,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寬胸、化痰消食、利水通便的功效。在槐花散中,枳殼主要起到寬腸利氣的作用,有助於通暢氣機,使藥效更易達到病所。《醫方考》言其「能療大腸之風」;《醫方集解》則直接說明其「寬腸利氣」的功效。
其他藥物: 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需要,槐花散的組成也會有所變化,例如:
- 蒼朮、厚朴、陳皮、當歸、烏梅肉、炙草: 見於《類證治裁》所載的槐花散,這些藥物主要用於燥濕健脾、理氣和中、養血活血,針對濕熱內蘊所致的下血腹滿。
- 白朮、熟乾地黃、芎藭、黃耆、木香: 見於《太平聖惠方》治療小兒大便出血的槐花散,這些藥物主要用於補氣健脾、養血活血、行氣止痛,針對小兒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的便血。
- 皂莢、白礬: 見於《聖濟總錄》和《普濟本事方》中的槐花散,主要用於清熱化痰、解毒,針對熱性嘔吐和膈熱症狀。
- 赤小豆、麝香: 見於《奇效良方》治療斑瘡餘熱不退的槐花散,主要用於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 生地黃、青皮、白朮、荊芥、川芎、當歸、升麻: 見於《醫方集宜》治療腸風臟毒下血的槐花散,主要用於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補益氣血。
總結: 槐花散以槐花清熱涼血為君,臣以側柏葉助其涼血止血,佐以荊芥疏風,使以枳殼理氣寬腸。其餘藥物則根據具體病症進行加減,以增強療效。其治療原理主要針對腸風、臟毒、血熱等引起的下血、便血等症狀,通過清熱涼血、疏風下氣等作用,達到止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6g,開水或米湯調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寒涼,故只宜暫用.不宜久服 對中焦虛寒而大便下血者,則當慎用。 現多無無此散劑生產,本方漸被槐角丸等一類成藥所代替,臨床時注意選用。 本方對於原因比較單純的大腸下部出血,確有療效。但對於原因複雜,病久不愈的便血,本方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探查病因,尋求根治方法。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花散, 出處:《接骨入骱》。 組成:槐花4兩,黃芩4兩。 主治:傷大腸,糞後去紅急澀,面赤氣滯。
槐花散,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槐花1分,荊芥1分,千針草半兩,伏火硇砂3錢。 主治:五痔膿血。
槐花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青皮、槐花、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裏急後重。
槐花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槐花(炒)、柏葉(爛杵,焙)、荊芥穗、枳殼(去瓤,細切,麸炒黃)各等分。 主治:腸風臟毒。
槐花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蒼朮1兩,厚朴1兩,陳皮1兩,當歸1兩,枳殼1兩,槐花2兩,甘草半兩,烏梅半兩。 主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槐花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1錢,地榆1錢,生地7分,芍藥7分,黃芩7分,升麻7分,枳殼8分,槐花8分,阿膠8分,防風5分,側柏葉5分。 主治:糞後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