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枳殼湯

秘方枳殼湯

MI FANG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22%
大腸經 22%
心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方枳殼湯以枳殼為主要組成成分,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枳殼味苦、酸,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因氣機阻滯、痰濕壅塞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枳殼能有效疏通氣機,化解痰濕,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二、枳殼善於行氣,能使氣機流通,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進而提高整體療效。

祕方枳殼湯中加入槐花,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方面的功效:

  1. 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功效,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痔瘡出血等。
  2. 消腫止痛: 槐花亦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與枳殼共同作用,可增強止痛消腫效果。

因此,祕方枳殼湯中加入槐花,可起到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秘方枳殼湯主治「大便腸風下血」及「膏粱厚味,致熱積腹痛」,此二者皆與「熱邪蘊結大腸」相關:

  1. 腸風下血:指因風熱或濕熱侵襲腸道,迫血妄行導致的便血,其血多鮮紅、濺射如箭,屬熱證範疇。
  2. 熱積腹痛:因過食膏粱厚味(肥甘辛辣),釀生濕熱,積滯腸中,氣機不通而腹痛,伴見便秘、舌紅苔黃等熱象。

此方針對「大腸濕熱瘀滯」之病機,以清熱止血、行氣導滯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1. 枳殼(麩炒黃色,1兩)

    • 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
    • 作用:
      • 行氣寬腸:麩炒後減其峻性,偏於理氣消脹,疏通腸道滯氣,緩解腹痛。
      • 助黃連下行:引藥入大腸,協同清熱藥解除氣分鬱結。
  2. 黃連(與槐花同炒,2兩)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 特殊炮製:與槐花同炒後,取其清熱止血之效(槐花涼血止血,炒後棄用,留黃連得槐花之性)。
    • 作用:
      • 清腸胃濕熱:直接清泄腸中積熱,治熱積腹痛。
      • 瀉火解毒:苦寒折火,抑制血熱妄行,改善腸風下血。

配伍邏輯

  • 氣血並調
    • 枳殼行氣,黃連清熱,氣行則熱易散,熱清則血自寧,二者協同調理氣血,標本兼顧。
  • 引經增效
    • 枳殼引黃藥入大腸,專攻腸道濕熱;槐花炒製加強黃連止血之效,雖棄槐花,然其性已滲入黃連。
  • 動靜結合
    • 枳殼辛散行氣為「動」,黃連苦降止血為「靜」,一散一收,既除積滯又防血耗。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熱瀉火(黃連)與理氣通腸(枳殼)的配伍,直折腸道濕熱:

  1. 熱清則血止:黃連苦寒清泄血分熱毒,解除迫血妄行之因。
  2. 氣行則滯消:枳殼疏通腸道氣機,緩解濕熱瘀阻的腹脹痛,亦助黃連藥力直達病所。
  3. 標本兼治:既針對症狀(止血、止痛),又調理病機(濕熱、氣滯),符合中醫「通因通用」之法(以行氣通腑治下血)。

總結

秘方枳殼湯以簡潔配伍彰顯中醫「清熱不礙氣,行氣不助火」的智慧,適用於大腸濕熱兼氣滯之證,尤重「熱邪迫血」與「積滯腹痛」的關聯性。後世《杏苑》與《症因脈治》所載同名方劑,皆承襲此核心思路,足見其臨床實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1兩(麩炒黃色),黃連2兩(以槐花4兩同炒,去槐花不用)。
量水煎濃塵,食前溫服。
枳殼湯(《杏苑》卷五)、枳殼川連湯(《症因脈治》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秘方枳殼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五引《局方》。 組成:枳殼1兩(麸炒黃色),黃連2兩(以槐花4兩同炒,去槐花不用)。 主治:大便腸風下血。膏粱厚味,致熱積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