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槐殼丸中加入槐花,主要源於其清熱涼血、止血降壓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降壓之效。槐花中含有芸香苷、蘆丁等成分,可抑制血管收縮,降低血壓,同時具有止血作用,可治療痔瘡出血、鼻出血等症狀。
槐殼丸以槐花為主要藥材,配合其他清熱涼血、止血的藥物,可有效治療因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高血壓等疾病。
槐殼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槐殼性寒,善於涼血止血,但其止血作用偏於涼血止血,而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輔助槐殼更好地發揮止血作用,避免因寒涼而影響血行。
- 助槐殼清熱瀉火: 槐殼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而枳殼則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更有效地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總之,枳殼在槐殼丸中起著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助槐殼清熱瀉火的作用,使其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槐殼丸主治「痔瘡」,此症在中醫理論中多因風濕熱邪下注、氣滯血瘀,或腸胃積熱、血熱妄行所致。痔瘡常見腫痛、出血、脫垂等症狀,而此方以清熱涼血、行氣止痛為核心,對應血熱瘀滯型的痔疾,尤其適合便血鮮紅、肛門灼熱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槐花(微炒,8兩):
- 性味苦涼,歸肝、大腸經,為方中君藥。
- 炒用緩其寒性,專注止血;其涼血之功可清大腸濕熱,尤擅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本草綱目》載其「療痔瘡,消血熱」。
- 現代藥理:含蘆丁(rutin),能增強毛細血管韌性,減少出血。
枳殼(去瓤,3兩):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為臣佐之藥。
- 行氣寬中,消積除脹,「破氣」以通滯,改善肛門局部氣血鬱滯;其「升提」之性(《藥性論》言「消脹滿,利大腸」)可緩解痔核脫垂。
- 現代藥理:含揮發油及黃酮類,促進腸胃蠕動,減輕直腸靜脈瘀血。
配伍思維:
- 氣血同治:槐花主血分,清熱止血;枳殼主氣分,行氣導滯。二者相配,調暢肛門氣機,兼化血分瘀熱,符合「行氣則便血自止」之理。
- 標本兼顧:槐花治標(止血消腫),枳殼治本(疏通腸腑濕熱瘀滯)。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潤腸通便,減少排便對痔瘡的刺激。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雖明言治痔,然其組方邏輯亦可延伸應用於:
- 輕度腸風下血(如熱迫大腸之便血)。
- 氣滯型便秘(枳殼行氣,蜂蜜潤腸),間接減輕痔瘡誘因。
- 肛門濕熱腫痛(未潰者),因槐花清熱、枳殼散結。
方中用量比例(槐花:枳殼≈2.7:1)凸顯以涼血為主、行氣為輔的治療方向,符合痔瘡「血熱為先,氣滯次之」的常見病機。
傳統服藥法
槐花(揀淨,微炒)8兩,枳殼(去瓤)3兩。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殼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槐花(揀淨,微炒)8兩,枳殼(去瓤)3兩。 主治: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