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飲中含有枳殼,這是因為枳殼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其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主要功效為:
- 行氣消積: 枳殼能理氣消積,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因此,枳殼在枳殼飲中起到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殼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老人大便風秘不通,塞澀妨悶,或用蜜煎導類不能通者」**,即針對老年人因「風秘」導致的腸道阻塞、排便困難,甚至外用潤腸導便法(如蜜煎導)仍無效的情況。
「風秘」在中醫理論中,多指因風邪內擾、氣機鬱滯,或氣血不足致腸道燥澀,使排便不暢。老人氣血虛弱,腸道傳導無力,加之風邪或氣滯,易出現燥結難下的便秘。本方的核心在於行氣潤燥、溫通導滯,內服外用結合,以達到「氣透即通」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內服方藥解析
主藥:枳殼(麩炒)
枳殼性微寒,味苦辛,主入脾、胃、大腸經,能行氣寬中、破滯消積。經麩炒後緩其峻烈之性,更適合老人虛弱體質。此處用於疏通腸道氣機,緩解「塞澀妨悶」之症。佐藥:阿膠、生薑、葱白、蜂蜜
- 阿膠:滋陰養血潤燥,針對老人陰血不足、腸道乾澀的體質。
- 生薑:溫中散寒,助枳殼行氣,並緩和阿膠的滋膩。
- 葱白:辛溫通陽,宣通上下氣機,尤善走竄,能助藥力透達。
- 蜂蜜:潤腸通便,與阿膠協同滋潤腸道,軟化燥結。
配伍邏輯:
以枳殼行氣為主,阿膠、蜂蜜潤燥為輔,生薑、葱白溫通為使,形成**「行氣+潤燥+溫通」**的治療結構。針對老人虛中夾滯的便秘,既避免過度攻伐,又通過內外結合加強通便效力。
2. 外用療法解析
- 葱白塗臍+蔥湯熱熨
外治法的核心在於**「通陽開竅」**:- 葱白塗臍:臍為「神闕穴」,乃氣機升降樞紐。葱白辛溫之性滲透腹部,直接刺激腸道蠕動。
- 蔥湯熱熨腰腹:通過溫熱藥力從腎區(內腎腰間)至小腹,促進氣血流通,助內服藥行氣導滯。
內外呼應原理:
內服藥調動氣血、潤燥通便,外治法激發局部氣機,形成**「內外夾擊」**之勢,加速腸道功能恢復。古人強調「少頃氣透即通」,正是通過行氣、溫通、潤下三法並用,破解風秘之結。
綜論治則與方劑特色
此方的設計充分體現中醫**「通補兼施」**的思維:
- 攻邪不傷正:以枳殼行氣為主,避開大黃等峻下藥,適合老人體虛。
- 潤燥結合:阿膠、蜂蜜滋養陰血,防止行氣過耗津液。
- 內外並治:結合藥療與導引(熱熨),強化局部氣血運行。
全方緊扣「風秘」病機,以行氣為本,兼顧溫通與潤養,堪稱治療老人虛性便秘的經典配伍。
傳統服藥法
枳殼(水浸,去瓤,麩炒)。
上為粗末。
每服1大錢,加阿膠2片,生薑5片,蔥白5莖,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入蜜少許,空心溫服。次用蔥白10莖,爛研塗臍心中,即以手巾蘸蔥湯,自內腎腰間洛熨至小腹下,少頃氣透即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飲,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枳殼(水浸,去瓤,麸炒)。 主治:老人大便風秘不通,塞澀妨悶,或用蜜煎導類不能通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