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丸方劑中包含枳殼,正是因為枳殼的藥性與功效恰好能解決此方劑所針對的病症。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肺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胸膈滿悶、食積不消、痰飲咳喘、嘔吐反胃等症狀,枳殼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枳殼被選入枳殼丸方劑中,正是利用其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肉痔。
傳統服藥法
吳萸、枳殼、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共研粉,烏梅肉和丸。
空心白湯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好厚枳殼不拘多少(去瓤,細切,麸炒黃色)。 主治:肉痔。
枳殼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吳萸、枳殼、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主治:麻後白痢氣滯。
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 組成:先穗子3兩,皂角1兩(去皮,酥炙黃),枳殼2兩(去瓤,生)。 主治:腸風痔漏,久不癒者。
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組成:半夏(炮7次,炒)、枳殼(麸炒)。 主治:嬰兒百日外,腹脹氣粗,心下滿急;及腹脹咳嗽。
枳殼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枳殼不拘多少(銼片,麥面炒過,以清油潤透1宿,焙乾)。 主治:大腑虛閉,氣連日不通,或痢後裏急;小便熱閉。
枳殼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皂角(去黑皮,微炒)2兩,枳殼(去瓤,麸炒)2兩,川大黃2兩(銼,微炒),羌活(去蘆)2兩,木香(不見火)2兩,橘紅2兩,桑白皮(蜜水炙)2兩,香白芷2兩。 主治:腸胃氣壅風盛,大便秘實。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