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丸

ZHI KE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丸方劑中包含枳殼,正是因為枳殼的藥性與功效恰好能解決此方劑所針對的病症。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肺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胸膈滿悶、食積不消、痰飲咳喘、嘔吐反胃等症狀,枳殼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枳殼被選入枳殼丸方劑中,正是利用其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肉痔。

傳統服藥法


吳萸、枳殼、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共研粉,烏梅肉和丸。
空心白湯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疥癬大便秘結半身不遂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好厚枳殼不拘多少(去瓤,細切,麸炒黃色)。 主治:肉痔。

枳殼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吳萸、枳殼、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主治:麻後白痢氣滯。

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 組成:先穗子3兩,皂角1兩(去皮,酥炙黃),枳殼2兩(去瓤,生)。 主治:腸風痔漏,久不癒者。

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組成:半夏(炮7次,炒)、枳殼(麸炒)。 主治:嬰兒百日外,腹脹氣粗,心下滿急;及腹脹咳嗽。

枳殼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枳殼不拘多少(銼片,麥面炒過,以清油潤透1宿,焙乾)。 主治:大腑虛閉,氣連日不通,或痢後裏急;小便熱閉。

枳殼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皂角(去黑皮,微炒)2兩,枳殼(去瓤,麸炒)2兩,川大黃2兩(銼,微炒),羌活(去蘆)2兩,木香(不見火)2兩,橘紅2兩,桑白皮(蜜水炙)2兩,香白芷2兩。 主治:腸胃氣壅風盛,大便秘實。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