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丸方劑中包含枳殼,正是因為枳殼的藥性與功效恰好能解決此方劑所針對的病症。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肺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胸膈滿悶、食積不消、痰飲咳喘、嘔吐反胃等症狀,枳殼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枳殼被選入枳殼丸方劑中,正是利用其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殼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肉痔」,即痔瘡中形質軟而突出、腫痛出血者(亦可能含腸風下血)。古代醫家認為「肉痔」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有關,其病機多因飲食不節、濕熱積聚,導致大腸氣血壅滯,絡脈破裂。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吳茱萸(吳萸)
- 性辛熱,歸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疏肝下氣。
- 於此方中,其辛散之性可助行氣活血,化解肛門局部氣血瘀滯;其溫性亦能制約滑石、樗根皮之寒涼,防過傷脾胃。
枳殼
- 苦辛微寒,專入脾胃、大腸,為行氣要藥。
- 功能破氣消積,直降大腸濁氣,緩解痔瘡腫脹壓迫;與吳萸配伍,一溫一涼,調暢氣機。
滑石
- 甘淡寒,清熱利濕,通利水道。
- 針對濕熱下注之本,導濕熱從小便而出,減輕肛門灼熱腫痛。
白芍
- 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 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疼痛,並防行氣藥耗傷陰血。
升麻
- 辛微寒,升舉陽氣、清熱解毒。
- 取其「昇提」之力,緩解痔核脫垂;兼清大腸濕熱,與枳殼一升一降,調節氣機。
樗根皮(臭椿皮)
- 苦澀寒,清熱燥濕、收斂止血。
- 直接針對痔瘡出血,收斂潰爛黏膜,與滑石協同清利下焦濕熱。
烏梅肉
- 酸澀平,斂肺澀腸、生津止血。
- 為丸時增其收斂之效,助樗根皮固攝止血;酸味亦能緩急止痛。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為主軸,佐以「收斂昇提」:
- 攻邪:滑石、樗根皮清利濕熱,枳殼、吳萸行氣破滯,化解局部氣血瘀阻。
- 扶正:白芍養血柔肝,升麻昇提固脫,烏梅收斂生肌,標本兼顧。
- 配伍特點:寒溫並用(如吳萸配滑石)、升降相因(枳殼降氣、升麻昇陽),既除濕熱瘀滯,又調節中焦氣機,復其通降之常。
適用證候推論:
臨床應見肛門腫物突出、灼痛出血,兼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之象。此方通過行氣活血以消腫,清熱收斂以止血,契合「肉痔」濕熱氣滯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吳萸、枳殼、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共研粉,烏梅肉和丸。
空心白湯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好厚枳殼不拘多少(去瓤,細切,麸炒黃色)。 主治:肉痔。
枳殼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吳萸、枳殼、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主治:麻後白痢氣滯。
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 組成:先穗子3兩,皂角1兩(去皮,酥炙黃),枳殼2兩(去瓤,生)。 主治:腸風痔漏,久不癒者。
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組成:半夏(炮7次,炒)、枳殼(麸炒)。 主治:嬰兒百日外,腹脹氣粗,心下滿急;及腹脹咳嗽。
枳殼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枳殼不拘多少(銼片,麥面炒過,以清油潤透1宿,焙乾)。 主治:大腑虛閉,氣連日不通,或痢後裏急;小便熱閉。
枳殼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皂角(去黑皮,微炒)2兩,枳殼(去瓤,麸炒)2兩,川大黃2兩(銼,微炒),羌活(去蘆)2兩,木香(不見火)2兩,橘紅2兩,桑白皮(蜜水炙)2兩,香白芷2兩。 主治:腸胃氣壅風盛,大便秘實。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