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柯湯

茄柯湯

QIE K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小腸經 8%
心經 8%
胃經 8%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茄柯湯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槐花可發揮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止痛:槐花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槐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茄柯湯中加入冬瓜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冬瓜皮性寒,味甘淡,入肺、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暑濕等因素導致的浮腫、水腫,冬瓜皮能有效促進水液代謝,消退水腫,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清熱利水、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清熱解暑:冬瓜皮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能清解夏季暑熱所致的煩渴、口乾、心煩等症狀。在茄柯湯中,冬瓜皮有助於緩解藥材的燥熱之性,達到清熱解暑、平衡藥性的作用。

茄柯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茄柯湯治療的是胃脘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枳殼有助於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緩解胃腸積滯所致的胸悶氣滯。
  2. 降逆止嘔: 枳殼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茄柯湯中往往也含有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中藥,如半夏、生薑等,與枳殼協同作用,更能有效地達到止嘔的效果。

因此,茄柯湯中加入枳殼,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理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幫助患者緩解胃腸不適,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茄柯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代醫籍,主用於痔疾,屬外用熏洗方。痔疾在中醫理論中多因「風熱下沖」「濕熱蘊結」或「氣滯血瘀」所致,常見腫痛、出血、脫垂等症狀。方中藥材配伍以清熱燥濕、涼血止血、行氣消腫為核心,符合傳統對痔疾「熱瘀濕滯」病機的治療方向。熏洗法直接作用患處,既能清解局部熱毒,亦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組成藥材與治療原理解析

  1. 茄柯(茄蒂)

    • 傳統認為茄蒂性偏寒涼,具收斂止血、清熱消腫之效。
    • 外用可緩解痔瘡出血及灼熱感,古籍《本草綱目》載其能「治腸風下血」。
  2. 槐花(陳者佳)

    • 槐花為治痔要藥,性微寒,善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 尤其對「血熱妄行」之便血、痔血效果顯著,陳久者藥性緩和,減少刺激。
  3. 冬瓜皮

    • 利水滲濕,輕微清熱,能減輕痔瘡周圍濕腫
    • 與槐花協同,化解濕熱壅滯之局部充血。
  4. 枳殼

    • 行氣寬中,主治「氣滯」所致脹滿。
    • 外用熏洗時,其辛散之性可促進肛周氣血循環,緩解淤滯腫痛。

配伍邏輯與增強效應

  • 清熱與行氣並用:槐花、茄柯清熱涼血,枳殼調氣,共解「熱瘀互結」。
  • 標本兼顧:槐花止血治標,冬瓜皮滲濕、枳殼行氣調本,改善局部環境。
  • 外治直達病所:熏洗使藥力透達肛周,後續以熊膽(苦寒解毒,消腫生肌)外塗,強化解毒斂瘡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從痔疾的濕熱瘀滯病機切入,通過外用药材的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止血、消腫的綜合效果。

傳統服藥法


茄柯、槐花(各用陳者尤佳)、冬瓜皮、枳殼各等分。
上煎湯,先熏後洗。卻以清水調熊膽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同名稱方劑


茄柯湯, 出處:《醫統》卷七十四引《心統》。 組成:茄柯、槐花(各用陳者尤佳)、冬瓜皮、枳殼各等分。 主治: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