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痔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在於其 行氣消積 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 破氣消積、行氣止痛 的作用,能有效解除痔瘡周圍的氣滯血瘀,緩解疼痛不適。此外,枳殼還有 通便 的功效,對於因便祕引起的痔瘡,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洗痔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 疏通氣血、消積止痛,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洗痔湯」主治肛門腫痛、下墜,不論新久痔瘡皆可應用。其作用機理以「熏洗療法」直達病所,利用藥性溫熱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並藉蒸氣開腠理、促進局部氣血循環,緩解痔核充血、脫垂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枳殼(5錢):
味苦辛,性微寒,入肺、脾、大腸經。傳統用於行氣寬中、消積導滯。於此方中,取其辛散之力,助局部氣機通暢,緩解肛門瘀滯腫脹,兼能減輕下墜感。樸消(3錢5分):
為芒硝粗製品,性寒味鹹苦,善清熱軟堅、瀉火解毒。外用能滲透濕熱積滯,化解痔核腫脹,尤其針對熱毒蘊結所致之肛門灼痛。薄荷(5錢):
辛涼透散,可疏散風熱、消炎止痛。其揮發成分透過熏蒸,能迅速宣透局部鬱熱,緩解肛門灼熱感,並借輕揚之性助他藥透達肌表。乾蓮房(1兩):
味苦澀性溫,傳統用於止血消瘀。此方取其收澀之性,既能減輕痔瘡出血,又可收斂局部腫脹,配合活血藥防止瘀血留滯。荊芥(1兩):
辛溫解表,祛風勝濕。善治「風邪鬱於下焦」之肛門癢痛,其辛散力可助薄荷透發邪氣,亦能改善氣血壅滯所致之疼痛。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與行氣並重:以樸消清熱瀉火,薄荷散鬱熱,配伍枳殼、荊芥行氣疏風,形成「清散結合」之勢,針對濕熱下注或氣滯血瘀型痔瘡。
- 收澀與透散兼施:乾蓮房收斂止血,佐以荊芥、薄荷宣散,避免過收致瘀,體現「祛邪不傷正」思路。
- 局部氣血調節:熏洗法直接作用患處,溫熱效應促進藥物吸收,改善靜脈回流,減輕腫痛下墜。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透過氣血調和、清熱消腫,結合物理溫熱效應,達到標本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5錢,樸消3錢5分,薄荷5錢,乾蓮房1兩,荊芥1兩。
上(口父)咀。煎湯乘熱熏,溫則淋洗痔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洗痔湯,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枳殼5錢,朴消3錢5分,薄荷5錢,乾蓮房1兩,荊芥1兩。 主治:痔疾疼痛。
洗痔湯,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枳殼2兩,天名精(一名地菘)2兩。 主治:止痛消腫。主治:肛門腫痛,下墜,無論新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