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絮灰散
XU 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寒 (0.2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大腸經 20%
胃經 20%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絮灰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其疏肝理氣之性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而消積化痰的作用則有助於消除痰涎積聚,改善呼吸道症狀。
- 降逆止嘔: 枳殼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對於痰涎壅盛、氣逆上衝的咳嗽,枳殼能起到輔助止咳的作用。
綜上所述,枳殼在絮灰散中,既可理氣消積,又可降逆止嘔,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有效改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絮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風瀉血」,為中醫古籍中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證候。「腸風」多因風熱或濕熱蘊結大腸,損傷脈絡,導致便血(血色鮮紅或暗紅,伴隨排便時出血);「瀉血」則強調出血量較多,或病程纏綿。此方以收斂止血為主,兼調氣機,符合古代對「腸風」以清熱止血、行氣疏通的治療思路。
組成與邏輯推理
破絮燒灰(主藥)
- 破絮為舊棉絮,燒灰後具「炭藥」特性,中醫理論中,炭藥能「收澀止血」,直接作用於出血部位,形成物理性吸附與收斂。其性溫,可減緩血行,適合虛寒性或慢性出血。
- 古代民間常用織物燒灰止血,如《本草綱目》記載類似的「弊帛灰」用於金創出血,推測破絮灰亦取其「斂瘡固脫」之效。
枳殼(輔藥)
- 麩炒後減其燥性,善行大腸氣滯,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枳殼能調暢腸道氣機,防止血止留瘀;其微苦降氣,亦能緩解因氣滯導致的腹脹不適。
- 與破灰相配,一收一散,止血而不留瘀,契合「止血需兼行氣」的原則。
麝香(佐使藥)
- 少量麝香通絡散瘀,開竅醒脾,增強行氣活血之效,助枳殼疏通腸絡,同時防止血過於凝滯。其辛香走竄之性,可能亦能引藥直達病所。
陳米飲送服
- 陳米(貯存年久的粳米)煎湯,性平味甘,能和中護胃,緩解破絮灰的澀滯對脾胃的刺激,兼補益腸胃正氣。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止血為本,調氣為輔」,破絮灰直接收澀止血治標;枳殼、麝香調節腸道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瘀滯狀態,避免單純止血導致氣機壅塞;陳米飲顧護脾胃,平和藥性。全方簡潔,針對「腸風瀉血」的標急症狀(出血)與本因(氣滯或濕熱夾雜)進行配伍,體現「急則治標,標本兼顧」的思維。
可能的應用延伸
從藥性推測,除腸風便血外,或可用於輕微的痔瘡出血、慢性腸炎黏膜損傷出血(需辨證屬氣滯或虛寒者)。然因破絮灰現代臨床罕用,具體療效有待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破絮(燒灰)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入麝香少許,空心、食前用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絮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破絮(燒灰)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 主治:腸風瀉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