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燒梅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針對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亦具消食導滯、降逆止嘔之效。對於食積停滯、胃氣上逆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亦有較佳的改善效果。
總而言之,燒梅散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疏肝理氣、消食導滯,達到治療肝胃不和、氣滯食積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燒梅散主治「臟毒」,此證在中醫古籍中多指因濕熱邪毒蘊結腸腑,導致下痢膿血、肛門腫痛或臟腑癰瘍等症。其病機常與大腸濕熱、氣滯血瘀相關,臨床可見便血、裏急後重、腹痛等症狀。
「燒梅散」以「燒存性」製法,賦予藥物炭化後收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契合臟毒濕熱瘀滯的病機,推測古代用於緩解熱毒血痢或腸風下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大白梅(烏梅):
性酸澀平,傳統用於斂肺澀腸、生津安蛔。《本草綱目》載其「蝕惡瘡胬肉」,燒炭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尤擅治久痢滑脫、便血。 - 枳殼:
性苦辛微寒,主行氣寬中、消積除痞。燒存性後,減其破氣之峻,轉為行滯止血,可解腸腑氣滯,兼緩便血腹痛。
2. 配伍邏輯
- 酸收與行滯並用:
烏梅酸收固澀以止瀉止血,枳殼行氣破滯以調暢腸腑,二者一收一散,既可防烏梅過斂致氣滯,亦能緩枳殼耗氣之弊,共奏「清熱止血而不留瘀」之效。 - 燒存性增效:
炭藥善入血分,能增強收斂止血、吸附毒素之功,適用於濕熱毒邪灼傷腸絡之證。
3. 治療原理推論
臟毒若屬濕熱夾瘀者,此方可能通過:
① 清熱止血:烏梅炭吸附腸道濕毒,酸斂止血;
② 行氣導滯:枳殼炭調暢氣機,助瘀熱從下而解;
③ 解毒斂瘡:梅炭之酸性可輕度蝕腐生新,促進腸黏膜修復。
三、延伸思考
此方簡潔,反映「炭藥止血」「氣血並調」的中醫思維,若證屬虛寒或純虛無滯者,恐非所宜。可對比《聖濟總錄》治腸風的「烏梅散」(烏梅、黃連),或《證治準繩》枳殼配槐花治便血之方,進一步理解類似配伍的異同。
傳統服藥法
大白梅、枳殼。
上同燒存性,為末。
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燒梅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大白梅、枳殼。 主治:臟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