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痔枳殼湯

洗痔枳殼湯

XI ZHI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痔枳殼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疏肝理氣,消腫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腫脹、瘙癢等症狀。

二、 行氣散瘀,通便止瀉:枳殼還能行氣散瘀,通便止瀉,對於因氣滯血瘀、濕熱下注引起的痔瘡,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洗痔枳殼湯中加入枳殼,可有效緩解痔瘡症狀,促進痔瘡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痔枳殼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瘡腫痛,肛門下墜,無論新久」,其特色為:

  1. 消腫止痛:針對痔核充血腫脹引起的疼痛與不適感。
  2. 緩解下墜:改善因氣滯血瘀或濕熱下注導致的肛門墜脹。
  3. 新久兼顧:方中藥物配伍對急性發作與慢性症狀皆可調理。
  4. 外治直達:通過熏洗使藥力直接作用患處,起效迅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枳殼(2兩)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主要作用:
      • 行氣寬中:疏解大腸氣滯,緩解肛門下墜感。
      • 消積導滯: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狀態。
      • 現代理解:所含揮發油能促進腸道平滑肌蠕動,減輕靜脈叢淤血。
  2. 癩蝦蟆草(荔枝草,2兩)

    • 性味苦涼,具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效。
    • 主要作用:
      • 清熱利濕:針對濕熱下注型痔瘡(常見紅腫灼痛)。
      • 消腫散結:外敷可減輕炎性水腫,抑制組織增生。
      • 現代解釋: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抗炎及改善微循環作用。

配伍邏輯

  1. 氣血並調

    • 枳殼行氣以通滯,荔枝草活血以散瘀,符合「氣行則血行」理論。
    • 氣滯得舒則肛門墜脹減,血瘀得化則腫痛消。
  2. 寒溫並用

    • 枳殼微寒,荔枝草涼性,合用可清解大腸濕熱而不過於寒凝。
    • 適合痔瘡常見的濕熱瘀阻病機。
  3. 標本兼顧

    • 荔枝草清熱治標(紅腫熱痛),枳殼調氣治本(氣滯根源)。
    • 通過熏洗使藥效直達病所,快速緩解症狀。

外用機理

  1. 熏蒸作用

    • 熱力促使肛門周圍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藥物滲透。
    • 蒸汽能軟化痔核表面,利於後續藥液吸收。
  2. 洗浴效應

    • 藥液接觸患處直接消炎退腫。
    • 水流按摩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此方簡潔而力專,體現中醫外治法「峻藥緩攻」之思維,透過行氣活血與清熱解毒雙重途徑,改善痔瘡局部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枳殼2兩,癩蝦蟆草(一名荔枝草,四季常有,面青背白麻紋累累者是)2兩。
河水3大碗,同上2味煎數滾,先熏後洗,良久再將湯煎熱熏洗。甚者3次即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痔瘡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洗痔枳殼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八。 組成:枳殼2兩,癩蝦蟆草(一名荔枝草,四季常有,面青背白麻紋累累者是)2兩。 主治:痔瘡腫痛,肛門下墜,無論新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