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荊散

槐荊散

HUAI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肺經 30%
心經 19%
大腸經 19%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荊散方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降壓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降壓的功效。其清熱涼血作用可緩解因熱毒上炎導致的鼻衄、齒齦出血等症狀;而止血降壓作用則可用於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等症狀。

槐荊散方中,槐花與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配合,可增強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達到治療風熱感冒、鼻衄、齒齦出血等症狀的目的。

槐荊散中含有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表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與槐花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的效果。
  2. 通鼻竅,止流涕: 荊芥能通鼻竅,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鼻塞流涕有顯著療效,與槐花一起使用,能加強通竅止涕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鼻腔阻塞和流涕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荊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槐荊散主療「腸風」,此證於中醫古籍中多指風邪客於腸絡,導致便血、血色鮮紅或便前出血,或伴有肛門瘙癢、灼熱感等。其病機多因風熱或濕熱下迫大腸,損傷血絡所致。本方以涼血止血、疏風清熱為核心,適用於風熱型腸風便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槐花(輕炒令香)

    • 性味歸經:苦微寒,入肝、大腸經。
    • 功效解析:
      • 涼血止血:槐花為治腸風便血要藥,其性寒能清大腸濕熱,輕炒後減其寒性,增止血之效,兼能芳香醒脾。
      • 清肝泄熱:肝經鬱熱下注大腸可致便血,槐花兼清肝火,標本兼顧。
  2. 荊芥穗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肝經。
    • 功效解析:
      • 疏風止血:荊芥穗辛散風邪,其炒炭後(雖本方未明言製炭,但古籍中荊芥穗用於止血常炒用)能入血分,止血而不留瘀。
      • 升散鬱火:風熱鬱於腸道,荊芥穗辛溫反佐槐花之寒,宣散鬱熱,助槐花透邪外達。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涼血與疏風並行:槐花專清大腸濕熱以治本,荊芥穗祛風解表以治標,二者一寒一溫,寒溫相制,共奏疏風清熱、涼血止血之效。
  • 糯米粥飲調服:糯米甘平,能補中益氣、緩和藥性,保護腸胃,避免寒涼傷胃,同時其黏稠之性可助藥力黏附腸黏膜,增強局部止血作用。

四、延伸推論
此方簡潔,針對「風熱動血」之機理,尤適合急性輕症腸風下血。若便血日久氣虛,或濕熱熾盛,則需配伍健脾、清熱燥濕之品。單用槐花亦效,凸顯其為腸風要藥,然加荊芥穗可增強宣散風邪之力,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槐花(輕炒令香)1兩,荊芥穗1分。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煎糯米粥飲調下。血甚者,一二服效。單使槐花亦妙,食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槐花(輕炒令香)1兩,荊芥穗1分。 主治: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