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荊芥方」中包含「荊芥」,原因如下:
- 解表散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的功效。方中使用荊芥,可針對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等外感疾病,起到疏風解表的作用。
- 清熱解毒: 荊芥亦可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病症,也有緩解作用。在「大荊芥方」中,荊芥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荊芥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 「癰疽、發背、腦瘍等,不問有頭無頭,但要腫起知痛」,其應用特點如下:
適用範圍廣:
- 以 陽證瘡瘍 為主(局部紅腫熱痛),包括初期未潰(消散)或已化膿(排潰)。
- 無論瘡頭是否成形(「有頭無頭」),只要腫痛明顯即可使用,顯示其針對炎性病變的廣泛性。
核心作用:
- 初期消散:方中提到「初發者能消散」,推測其具 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之力,可遏制瘡毒繼續發展。
- 後期拔毒:對已化膿者,能軟化瘡頭(「肉地軟」)並 促膿排出,外敷時「留口如一圍大」,逐漸縮小瘡口,直至潰破。
特殊外治效應:
- 敷藥後 「其冷如冰」,反映其具顯著清熱消腫效果,可能與藥物滲透皮膚後緩解局部炎性反應有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測
方中僅 「大荊芥根」(或稱大薊)為主藥,輔以 米醋、小粉(澱粉) 調和,其配伍邏輯如下:
大荊芥根(大薊)之藥性:
- 《本草綱目》載大薊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其性涼味苦,能清血分熱毒,並活血散瘀。
- 用於癰腫初起,可清熱解毒;對已化膿者,可活血促膿成潰。現代研究亦表明大薊有抗炎、促進組織修復作用。
米醋之增效作用:
- 醋性酸收,能 助藥滲透(「荊芥易爛」指軟化藥材,利有效成分釋出),並加強 散瘀消腫 之效。
- 醋亦有輕微抗菌性,協同大薊抑制瘡毒。
小粉(澱粉)之輔助功能:
- 作為賦形劑,調和藥泥使其黏附患處,緩釋藥效。
- 澱粉可能吸附瘡口滲出液,保持局部乾燥,助瘡口收斂。
整體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大薊直接抑制熱毒,減輕局部炎症。
- 活血散結:促進患處氣血流通,避免瘀滯化膿。
- 透膿外達:通過軟化瘡頭,引膿毒外泄,符合中醫「潰瘍期託毒排膿」之法。
三、總結
「大荊芥方」為簡效之外治方,藉大薊清熱散瘀、醋助藥力、小粉固形,針對陽證瘡瘍不同階段(未潰/已潰)靈活應用。其 「冷如冰」 的體感與逐步縮小瘡口的描述,體現中醫外治「以寒制熱、因勢利導」的思維,契合瘡瘍治療「消—託—補」的動態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荊芥根(洗淨,細切,爛研。1雲加些少米醋同研,即荊芥易爛)不拘多少。
初發者能消散,己成腫者無不取效。
加小粉和勻。
用藥1粟許,點於瘡頭,少頃再點,便覺肉地軟;或隨瘡大小,塗敷瘡上,其冷如冰,留口如一圍大,才幹又換,其口漸小,以口潰為度。
一雲,大荊芥即大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大荊芥方,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八。 組成:大荊芥根(洗淨,細切,爛研。一雲加些少米醋同研,即荊芥易爛)不拘多少。 主治:初發者能消散,己成腫者無不取效。主治:癰疽、發背、腦瘍等,不問有頭無頭,但要腫起知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