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地黃湯

JING JIE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地黃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涼血: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荊芥,旨在疏散外感風熱,並兼顧清熱涼血,治療因風熱邪毒入侵而導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皮膚疹癢等症狀。
  2. 配合地黃,增強清熱涼血之力: 地黃性寒,具有滋陰潤燥、清熱涼血的功效。與荊芥搭配使用,可以相輔相成,增強清熱涼血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荊芥地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金匱翼》引述的古籍內容,我們可分析荊芥地黃湯的治療原理與主治功效。

治療原理:

古文提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此以荊芥發陽邪,而以地黃養陰氣也。」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荊芥地黃湯的治療原理。該方劑主要針對風熱之邪侵犯人體,導致的陰虛火旺證。

  • 荊芥: 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具有疏風解表、透疹止癢的功效。在此方中,荊芥的作用是「發陽邪」,即通過其辛散之性,將侵襲人體的風熱之邪向外疏散。
  • 地黃: 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在此方中,地黃的作用是「養陰氣」,即滋養體內因風熱之邪耗傷的陰液,達到滋陰降火的目的。

兩藥合用,一散一滋,既能祛除外邪,又能滋補陰液,標本兼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從古文記載的兩個方劑來看,荊芥地黃湯(包括《聖惠》荊芥地黃湯和《聖濟》荊芥穗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嘔血: 此處的嘔血應是因風熱之邪侵犯,灼傷血絡,導致的血溢脈外的出血症狀。荊芥疏散風熱,地黃涼血止血,二者合用可治其本。而《聖濟》荊芥穗散中加入了山梔仁、片芩、蒲黃,更增強了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2. 風熱入絡,血溢絡外,吐血,乍寒乍熱,咳嗽口乾,煩躁者: 這些症狀體現了風熱之邪侵襲肺經,耗傷肺陰,導致的陰虛火旺之證。荊芥疏風清熱,地黃滋陰潤肺,可緩解咳嗽口乾等症狀。

總結:

荊芥地黃湯通過荊芥的疏風解表與地黃的滋陰清熱,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熱之邪侵犯,導致的陰虛火旺證,特別是伴有嘔血、吐血等出血症狀,以及乍寒乍熱、咳嗽口乾、煩躁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荊芥。
上為細末。
每服2錢,以生地黃汁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心情煩燥咳嗽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嘔吐胃腸出血口乾口渴牙齦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地黃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荊芥。 主治:嘔血,風熱入絡,血溢絡外,吐血,乍寒乍熱,咳嗽口乾,煩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