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湯

黃荊湯

HUANG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荊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適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等症狀。黃荊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而荊芥正是疏散風熱的要藥。
  2. 通鼻竅:荊芥具有通鼻竅、止流涕的作用,可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不通、流鼻涕等症狀。黃荊湯中加入荊芥,可加強其通鼻竅之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荊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時狂吐血,血出如傾盆」,屬急驟性大量吐血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出血多因熱迫血妄行或血不歸經所致,病勢危急,需速止其血,兼顧護陰涼血。方中生地用量極大(四兩),輔以炒黑荊芥(三錢),意在標本兼顧,既清熱涼血以治本,又止血化瘀以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重用四兩)

    • 性甘寒,入心、肝、腎經,為涼血滋陰要藥。
    • 大量使用可急挫血熱,滋養已耗之陰液,防止熱盛傷陰導致血更難止。
    • 其涼血作用能直接抑制「熱迫血行」的病機,從根本減少出血動因。
  2. 炒黑荊芥(三錢)

    • 荊芥炒炭後性變苦澀,入血分,善止血而不留瘀。
    • 古代經驗中,黑荊芥尤其適用於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能收斂血絡。
    • 其輕揚之性可引藥上行,針對「傾盆」般急症,速達病所止血。

配伍思維
此方以「清熱涼血+止血散瘀」為核心:

  • 生地涼血治本,黑荊芥止血治標,形成「標本同調」結構。
  • 重用生地制約血熱之勢,防其復燃;輕用炒黑荊芥避免過澀留瘀,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權衡。
  • 從五行論,生地滋腎水以制心火(火不生則血不妄),黑荊芥屬木入肝,調暢氣血之餘兼疏泄鬱熱。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隱含「血見黑則止」的傳統用藥思維(炒炭增效),且針對「熱瘀互結」之出血:生地清熱防血瘀化熱,黑荊芥止血兼輕散,避免一味斂澀導致瘀熱內閉。全方簡峻,符合急救方「藥專力宏」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生地4兩,炒黑荊芥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荊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生地4兩,炒黑荊芥3錢。 主治:一時狂吐血,血出如傾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