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丸中包含荊芥,乃因其藥性辛溫,能解表散風、透疹止癢,主治風熱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
方劑中以荊芥為主,正是利用其辛散發汗之效,驅散外邪,使風邪得以透出體表。同時,荊芥亦可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退熱毒,緩解皮膚瘙癢症狀。故在治療風熱表證及疹癢之症時,荊芥常為方劑中的首選藥物。
主治功效
荊芥丸
荊芥丸,是一種中藥方劑,由荊芥、防風、白芷、穿山甲、地黃、當歸、川芎、牛膝、白芍、赤芍、甘草等藥物組成。
藥物組成
- 荊芥: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 防風:防風性微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消腫止癢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目赤、鼻塞、咳嗽、皮膚瘙癢、風疹、麻疹等症狀。
- 白芷:白芷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祛風止痛、消腫止癢、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目赤、鼻塞、咳嗽、皮膚瘙癢、風疹、麻疹等症狀。
- 穿山甲:穿山甲性微寒、味鹹,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通絡止癢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皮膚瘙癢、癬瘵等症狀。
- 地黃:地黃性微寒、味甘,具有滋陰清熱、養血補虛、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虛萎黃、盜汗、遺精、便血、尿血等症狀。
- 當歸:當歸性微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便祕等症狀。
- 川芎:川芎性微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通經活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 牛膝:牛膝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水腫等症狀。
- 白芍: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清熱涼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頭痛、眩暈、肌肉痠痛等症狀。
- 赤芍:赤芍性微寒、味酸甘,具有涼血清熱、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發熱、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瘡癤腫痛等症狀。
- 甘草:甘草性微溫、味甘,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氣喘、胃痛腹瀉、腹脹便祕等症狀。
主治功效
- 疥瘡:一種由疥蟲引起的皮膚病,症狀包括皮膚發癢、紅腫、起水泡等。
- 風熱瘡:一種由風熱邪氣引起的皮膚病,症狀包括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等。
總結
荊芥丸是一種中藥方劑,由荊芥、防風、白芷、穿山甲、地黃、當歸、川芎、牛膝、白芍、赤芍、甘草等藥物組成。它具有散風寒、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癢消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疥瘡、風熱瘡等皮膚病。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穩4兩, 細辛(去苗葉)1兩, 芎藭1兩, 白僵蠶(炒)1兩, 天麻1兩半, 羌活(去蘆頭)2兩, 防風(去叉)2兩, 蒺藜子(炒,去角)2兩。
上為末,煉蜜為扎,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食後細嚼,荊芥茶送下;溫酒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荊芥末。 主治:身上一切瘡。
荊芥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荊芥穗不拘多少。 主治:疥瘡,及風熱瘡。
荊芥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荊芥穩4兩,細辛(去苗葉)1兩,芎藭1兩,白僵蠶(炒)1兩,天麻1兩半,羌活(去蘆頭)2兩,防風(去叉)2兩,蒺藜子(炒,去角)2兩。 主治:諸風頭旋,目痛眩,肢體拘急,手足少力。
荊芥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荊芥穗12兩,天麻(去苗)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白附子(炮)1兩,烏藥(洗、焙)1兩,當歸(洗,焙)1兩,川芎1兩。 主治:一切風邪,上攻頭面,眩暈多痰,咽膈不利,口目瞤動,偏正頭痛;或傷風頭痛,發熱鼻塞聲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