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治荊芥散

通治荊芥散

TONG ZHI JI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治荊芥散中包含荊芥,乃因其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之功效。

荊芥為常用解表藥,善於疏散風邪,尤擅治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可與其他解表藥配伍,增強解表之力。

此外,荊芥亦可宣散肺氣,止咳化痰,適用於風寒咳嗽,或風熱咳嗽兼有皮膚瘙癢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通治荊芥散主治「風疝,陰腎腫大,或陰囊腫痛」,此類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多與「風邪挾濕」「氣滯血瘀」或「肝經鬱熱」相關。「風疝」指風邪侵襲下焦(肝腎經絡),導致局部氣血壅滯,表現為陰囊或睾丸腫脹疼痛。中醫認為,風性善行而數變,易與濕、熱邪氣結合,阻滯經絡,故需疏風散邪、通絡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荊芥穗(為主藥)

    •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 傳統功效:祛風解表、透疹消瘡、理血散瘀。
    • 本方應用
      • 荊芥穗輕揚升散,能「祛風散邪」,尤善疏散肝經風邪,緩解風邪鬱滯導致的腫痛。
      • 其「理血」作用可間接調暢氣血,改善局部瘀滯。
      • 新瓦上焙製後,辛散之性更強,且減少燥性,專注於通絡散結。
  2. 熱酒送服

    • 酒性辛熱,能溫通血脈、助藥力直達下焦。
    • 與荊芥穗協同發揮「辛溫行散」之效,增強疏風活血、消腫止痛之力。
  3. 整體配伍邏輯

    • 本方以單味荊芥穗為核心,針對「風邪鬱阻肝經」之病機,透過:
      • 疏風透邪:解散外襲或內鬱之風邪。
      • 辛溫通絡:溫通局部氣血,緩解腫痛。
      • 輕揚上行:雖治下焦病證,但借荊芥升散之性,調暢氣機升降。

推論可能的延伸功效

若患者除陰囊腫痛外,兼有以下表現,此方可能亦具輔助效果:

  • 皮膚瘙癢或疹塊(風邪外透)。
  • 輕微跌撲瘀腫(理血散瘀)。

注意:此方藥簡力專,適合風邪初犯或輕症;若腫痛劇烈或病程日久,需結合其他藥物(如行氣活血、清熱利濕之品)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不拘多少(新瓦上焙)。
上為末。
每服2錢,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通治荊芥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引《經驗良方》。 組成:荊芥穗不拘多少(新瓦上焙)。 主治:風疝,陰腎腫大,或陰囊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