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卿舉敗散

JU QING JU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舉卿舉敗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此方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而荊芥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宣通鼻竅:荊芥有宣通鼻竅之效,能改善鼻塞不通、嗅覺不靈等症。此方中常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狀,而荊芥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荊芥在舉卿舉敗散中起着疏散風熱、宣通鼻竅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舉卿舉敗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醫學正傳》虞傳與《玉機微義》徐彥純的記載,舉卿舉敗散主治新產婦血虛所致的痙證,以及汗後中風所引起的發熱抽搐。方中僅用荊芥穗一味藥,其藥效之神奇,古籍中多有讚譽,謂之「其效如神」。 讓我們從其組成及古籍記載,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荊芥穗(微炒)

主治病機: 方劑主要針對產後血虛,或汗後中風導致的氣血兩虛,營衛失調而發生的痙證(抽搐)。 新產婦因生產失血,或汗出過多,導致氣血虧虛,衛陽不固,邪氣乘虛而入,侵犯經絡,則出現痙攣、抽搐等症狀。 中風亦然,中風多因氣血運行失常,經絡不通所致,汗後則更容易加重氣血虧虛的程度。

治療原理:

舉卿舉敗散僅用荊芥穗一味藥,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荊芥的功效:

  • 發表散風: 荊芥性溫,具有發表散風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驅散外邪,緩解痙攣。對於汗後中風所致的風邪侵襲,此功效尤為重要。 古代醫家認為痙證與風邪密切相關,荊芥能祛風解痙。

  • 活血通絡: 雖然古籍中未直接提及荊芥的活血作用,但荊芥能疏通經絡,而經絡不通則氣血瘀滯,故荊芥的疏通經絡作用,亦可間接達到活血通絡之效,從而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痙攣。

  • 溫經止痛: 荊芥溫經散寒,對於產後血虛,寒邪內侵所致的疼痛痙攣,亦有緩解作用。

  • 補益氣血 (間接): 荊芥雖非補益之品,但其祛除邪氣,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間接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 這與丹溪翁所言「昔之所謂剛柔二痓者,當以虛實論之」的觀點有所呼應,舉卿舉敗散更偏向於針對氣血虛弱的「柔痓」。 雖然徐彥純提到荊芥「若血氣果虛之人,亦非所宜也」,但此處的「血氣果虛」應指極度虛弱,已非單純的氣血虛弱可比。 方劑在使用上,或許需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劑型與服法: 方劑以荊芥穗微炒為末,並以大豆黃卷煎酒沖服,此種服法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充分溶解和吸收,更好地發揮藥效。 大豆黃卷可能具有輔助作用,例如增加藥物黏稠度,方便服用。 以熱酒沖服,也可能有助於藥物更快速地發揮溫經散寒之效。

與其他方劑的比較: 文中提及的麻黃葛根湯、栝蔞桂枝湯、小續命湯等,皆為治療外感風寒的方劑;而補中益氣湯、八物湯、四物湯等,則為補益氣血的方劑。 舉卿舉敗散則介於兩者之間,它並非單純的補益之劑,而是通過疏通經絡,祛除邪氣來間接改善氣血,治療因氣血虛弱而引起的痙攣。

總而言之,舉卿舉敗散以單味荊芥穗治療產後血虛或汗後中風所致的痙證,其治療原理是基於荊芥的發表散風、活血通絡、溫經止痛等功效,通過疏通經絡,驅散邪氣,間接達到補益氣血,緩解痙攣的目的。 其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

傳統服藥法


荊芥末3錢。
溫酒調下。不愈再服。
產後昏睡:一婦人產後睡久及酸,則昏昏如醉,不省人事,用荊芥穗微焙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服,或童便服。
愈風湯、舉卿古拜散(《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九)、舉卿古拜飲(《準繩·類方》卷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貧血動脈粥樣硬化腦炎病毒性腦膜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舉卿舉敗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荊芥末3錢。 主治:痙證。婦人新産血虛痙者,汗後中風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