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湯方劑中包含荊芥,乃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其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消腫止痛之效。方劑中以荊芥為主藥,旨在發揮其解表散風之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發熱惡寒、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荊芥還有疏風通絡、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風寒所致的肢體痠痛、關節腫脹等症狀。
因此,荊芥湯方劑中加入荊芥,是根據其藥性與功效,以及對症治療的原則,旨在發揮其解表散風、透疹止癢、消腫止痛等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荊芥湯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荊芥湯的主要成分為荊芥和桂枝,綜合多篇古文記載,此方劑主要應用於以下病症:
一、瘡疹類疾病
- 出疹不快、風疹、瘙癢:
- 《嬰童百問》中提到「紫草木通湯」和「蟬蛻膏」均可與荊芥湯配伍,治療瘡疹出不快。其中「蟬蛻膏」明確指出可「御風邪,辟惡氣,透肌表,快瘡疹」,並以荊芥湯送服。
- 《奇效良方》也記載了以荊芥湯送服或調服其他方劑,如「羌活散」,用於治療「風壅欲作瘡痘」及「瘙癢或癮疹」。
- 原理: 荊芥具有散風解表、透疹消腫的功效,可以疏散體表的風邪,促進疹子的透發。桂枝辛溫,有助於發汗解肌,協助荊芥將體內邪氣排出。二者合用,可有效治療風邪引起的瘡疹類疾病。
二、風邪、痰熱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
- 偏正頭風、頭痛目眩:
- 《經驗丹方匯編》記載了以荊芥湯送服的「香白芷丸」,可治療頭風。
- 《本草簡要方》中「麝香丹砂丸」以荊芥湯送服,用於「治風痰氣厥,頭痛目眩」。
- 《奇效良方》也提到以荊芥湯送服或調服特定方劑,治療「偏正頭風」和「痰結頭痛」。
- 原理: 荊芥能疏散風邪,桂枝溫通經脈,二者合用可祛風通絡,緩解頭痛。同時,荊芥還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對於痰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眩暈也有一定療效。
三、風邪引起的眼部疾患
- 迎風流淚、眼目浮腫:
- 《本草簡要方》記載了以荊芥湯調服的「白殭蠶散」,可治療迎風流淚。
- 《奇效良方》中「血風上攻,眼目浮腫,荊芥」。
- 原理: 荊芥具有疏風散邪、消腫的功效,可以緩解風邪引起的眼部不適。
四、其他病症
- 腸風瀉血:《聖濟總錄》記載「腸風瀉血煎荊芥湯」。
- 腳氣脮腕生瘡:《本草簡要方》中「鹿茸橘皮煎丸」以荊芥湯送服,治療腳氣脮腕生瘡。
- 翻花痔:《本草簡要方》中「荊芥湯,荊芥防風朴硝水煎湯洗。次用木鱉子散調敷。治翻花痔。」
- 口眼喎斜、肢體麻木: 多篇古文提到以荊芥湯送服或調服其他方劑,治療「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
- 小兒驚癇、夜啼:《聖濟總錄》「驚癇煎金銀湯。腸風瀉血煎荊芥湯。小兒天瘹。煎薄荷湯。」《本草簡要方》中「麝香膏」以人參荊芥湯化下,治胎癇不得安臥。
- 疳症:《本草簡要方》中多個方劑均以荊芥湯送服,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疳症,如「治風疳羸瘦,搖頭揉目,百脈拘急」、「治走馬疳」。《文堂集驗方》中也提到「先用荊芥湯洗疳處」。
- 婦人血崩:《本草簡要方》中提到「破癥結婦人血崩」,並以「天麻、白殭蠶散」等方劑用荊芥湯調服。
總結
荊芥湯以其疏風解表、透疹消腫、溫通經脈的主要功效,廣泛應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包括瘡疹、頭痛、眼疾、肢體麻木等。同時,根據不同病症,常與其他方劑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其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靈活運用藥物,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1兩, 荊芥穗1兩, 牛蒡子1兩, 甘草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荊芥、獨活、防風各等分。 主治:産後中風不省。
荊芥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荊芥8分,麻黃8分,桂枝。 主治:風疹,惡寒發熱者。
荊芥湯,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荊芥、楮樹皮各等分。 主治:白痢、血痢,或婦人血崩。
荊芥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薄荷葉1兩,荊芥穗1兩,牛蒡子1兩,甘草1兩。 主治:小兒瘙癢成癮疹者。
荊芥湯,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荊芥(濃煎,絞汁)半升。 主治:産後血虛,風邪入中,牙關緊急,手足瘈瘲,項強目直視,脈緊大者。
荊芥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五引《聖惠》。 組成:荊芥穗1錢,牡丹皮(去心)1錢,川芎1錢,蔓荊子1錢,柴胡(去毛)1錢,羌活1錢,鱉甲(醋炙)1錢,天靈蓋(酥炙,炒黑色)1錢,沉香1錢,甘草1錢,當歸1錢,連翹子半兩,秦艽3铢。 主治:一切男子肝臟壅熱,血氣皆滯,有所勞傷,肝家自感風勞之氣,筋脈羸弱,目視昏暗,欲睡還覺,常多瞋怒,頭旋目暈,面色青,渾身痿瘁,口中多涎,小便黃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