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味濟陰散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其能清泄肝火,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一味濟陰散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槐花在此方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味濟陰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主治「癰疽、發背、一切瘡毒」,且特別強調適用於「紅色高腫屬陽者」。中醫外科辨證中,瘡瘍以紅、腫、熱、痛為陽證特徵,多因熱毒壅滯、血熱瘀結所致。槐花性微寒,古籍載其能涼血止血、清肝瀉火,故本方以單味槐花為主,針對陽熱实证之瘡瘍,通過清熱涼血以達消腫散結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性運用:
槐花炒焦後,其寒性稍減,而增收澀之性,既能清血分實熱,又可避免過寒傷陽,符合「陽證用清」原則。炒炭後外用亦有斂瘡作用,內服則加強涼血解毒之力。內外同治:
- 內服(酒送):酒性溫通,可助槐花藥力散行,引藥至病所(瘡瘍腫毒),同時反佐槐花寒性,防其冰伏邪氣。
- 外敷(酒調):老酒辛散,調和槐花末外敷,能局部活血散瘀,協同清熱解毒,直接作用於患處,形成「內清外消」之勢。
劑量設計:
1升槐花分兩服,確保藥力集中。內服劑量(4-5錢)適中,既能清熱涼血,又無過劑之虞;外敷量足,以覆蓋患處為度,體現「攻邪務盡」的思路。
推論延伸
此方雖單用槐花,然其炮製(炒焦)、用法(酒制)、內外並施的策略,實為中醫「簡藥專攻」思想的體現。針對陽熱瘡瘍,槐花清解血分毒熱,酒行藥勢,共奏涼血消腫之效,符合「熱者寒之」「結者散之」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槐花(淨米)1升(炒焦,為末)。
分作2服。將1服每日好酒服4-5錢;1服老酒煎,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一味濟陰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槐花(淨米)1升(炒焦,爲末)。 主治:癰疽,發背,一切瘡毒,紅色高腫屬陽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