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礬甘油
HEI FAN GAN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礬甘油方為傳統中醫治療痔瘡、止血與收斂的常用方劑,其中槐花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選用有其深遠考量。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擅長清熱涼血、止血散瘀。對於痔瘡出血、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便血等症,槐花有卓越療效。在黑礬甘油方中,槐花與黑礬相輔相成,黑礬收斂固澀,槐花清熱涼血,兩者合用,既可增強止血效果,又能減少炎症,促進病灶部位修復。此外,槐花還具調節腸道功能,緩解肛門周圍疼痛的作用,因此在治療痔瘡時,槐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此方通過多種草藥協同作用,達到綜合治療目的,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黑礬甘油」,主治「下肢潰瘍」,屬中醫外科瘡瘍範疇。下肢潰瘍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久病氣虛所致,瘡面久不斂口,甚則化膿腐爛。古代醫家以黑礬(硫酸亞鐵)燥濕收斂、槐米清熱涼血,配伍甘油潤澤護瘡,共奏「燥濕解毒、斂瘡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黑礬(硫酸亞鐵)
- 性味酸澀寒,外用有強力收斂、燥濕殺蟲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積滯,燥脾濕,治瘡瘍」。
- 加熱後氧化生成棕黑色物質(主要為氧化鐵),其物理性覆蓋瘡面,可隔絕外邪,促進傷口乾燥結痂。
槐米(槐花)
- 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涼血、止血解毒。《本草正》謂其「涼大腸,治痔瘡腫痛」。
- 含蘆丁等黃酮類成分,可能具抗炎、減少滲出作用,輔助黑礬抑制潰瘍濕熱之毒。
甘油
- 為現代製劑輔料,古代雖無此名,但類似「蜂蜜」或「豬脂」外用潤膚生肌之效。
- 在此方中調和藥粉成糊,既能緩解黑礬燥烈之性,防止瘡面乾裂,又能形成保護層,促進修復。
配伍邏輯與可能機理
全方以黑礬為君,燥濕斂瘡;槐米為臣,清解血分濕熱;甘油佐制其峻烈,協同護瘡。
- 加熱過程中,黑礬與槐花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黃酮絡合物,增強收斂抗炎效果。
- 外塗後,鐵化合物覆蓋瘡面,形成物理屏障,抑制細菌生長;槐花抗炎成分減少局部紅腫滲出,甘油保持濕潤環境,利於肉芽組織生長。
此方體現中醫「燥濕相濟」的治法,針對下肢潰瘍「濕毒瘀滯」病機,通過局部作用改善病灶環境,促進癒合。
傳統服藥法
黑礬(硫酸亞鐵)20克,槐米(槐花)60克,甘油適量。
上將黑礬打碎,在鐵鍋內加熱,倒人槐花,攪動五至十分鐘,視黑礬發泡熱化,槐花深棕色時倒出,研末。
用時取10克,加甘油15-20毫升,呈黑色糊劑,外塗傷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黑礬甘油,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黑礬(硫酸亞鐵)20g,槐米(槐花)60g,甘油適量。 主治:下肢潰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