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黃丸
HUA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八引周後峰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10%
胃經 10%
膽經 10%
脾經 10%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黃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效。槐黃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痔瘡、便血等症,黃連可清瀉腸胃濕熱,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抑制細菌: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進一步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痔瘡的癒合。
因此,黃連在槐黃丸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燥濕、抑制細菌等作用,是重要的藥物組成之一。
槐黃丸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炎、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槐花能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 消腫止痛,抗炎作用: 槐花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濕疹等皮膚病,槐花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槐花在槐黃丸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消腫抗炎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槐黃丸主治「腸風、臟毒、便血、痔漏」,屬中醫下焦濕熱蘊結、血絡損傷所致之症。
- 腸風:風熱或濕邪侵襲腸道,症見便血鮮紅、血濺如箭,多伴肛門灼熱。
- 臟毒:濕熱毒邪鬱積腸腑,便血暗紫黏稠,肛門腫痛或潰爛。
- 痔漏:痔瘡破潰後膿血淋漓,或肛門瘻管反覆滲血,多與血熱瘀滯相關。
此方以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為核心,針對下焦濕熱迫血妄行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 黃連(酒炒):
酒炒緩其苦寒之性,專入下焦。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除腸胃濕熱,抑制濕熱熏灼血絡。 - 槐花(炒):
炒炭增強止血之效。槐花性涼,直入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肝降火,為治腸風便血要藥。 - 豬大腸頭:
取「以形治形」之象,引藥直達腸腑。其性甘平,潤燥補腸,《本草綱目》載其能「潤腸治燥」,輔助修復腸道黏膜。 - 韭菜:
辛溫通陽,行氣散瘀,與黃連、槐花寒溫相制,避免涼遏太過;其揮發油成分可促進腸道蠕動,助藥性分布。
- 黃連(酒炒):
製法與增效邏輯
- 煮爛搗丸:使藥性融合於腸脂,增強局部作用;韭菜煮水取其溫通之氣,化解腸道瘀滯。
- 神曲為輔:若藥濕黏膩,加神曲健脾化濕,助運化吸收,防涼藥傷胃。
整體方義
- 清熱與止血並行:黃連瀉火解毒治本,槐花涼血止血治標,標本兼顧。
- 局部與全身調和:豬腸引藥直達病所,韭菜與神曲調節氣機,米湯送服護胃生津,共成清而不峻、止而不滯之效。
三、現代角度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 黃連(含小檗鹼)抗菌消炎,減少腸道感染;槐花(含蘆丁)增強血管韌性,改善滲出性出血。
- 豬腸富含膠質,形成物理保護層;韭菜膳食纖維促進代謝廢物排出,輔助修復腸道環境。
此方體現中醫「清熱攝血、腑病腑治」的思維,契合濕熱型便血的病理關鍵。
傳統服藥法
黃連4兩(酒炒),槐花4兩(炒)。
上為末,入豬大腸頭,長1尺,內扎住,用韭菜2斤,水同煮爛,去菜用腸藥,搗爛,丸如梧桐子大,如濕,加神曲丸。
每服80丸,空心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黃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引周後峰方。 組成:黃連4兩(酒炒),槐花4兩(炒)。 主治:腸風,臟毒,便血,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