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痔臟連丸

治痔臟連丸

ZHI ZHI Z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痔臟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消腫之效。痔瘡多因濕熱下注、血脈瘀阻所致,而黃連的清熱燥濕作用可有效抑制濕熱,並通過解毒消腫,改善局部炎症,從而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此外,黃連苦寒之性,還可止癢止痛,緩解痔瘡帶來的瘙癢不適。

「治痔臟連丸」方劑中包含豬大腸,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虛潤燥: 豬大腸性味甘平,具有補虛潤燥、益氣養血的功效。痔瘡多因燥熱、血瘀所致,而豬大腸可滋陰潤燥,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痔瘡的症狀。
  2. 活血化瘀: 豬大腸富含膠原蛋白,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痔瘡常伴有局部腫痛、出血等症狀,豬大腸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豬大腸在「治痔臟連丸」方劑中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改善痔瘡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臟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臟連丸主治「大腸濕熱」相關諸證,其核心病機為濕熱下注、灼傷血絡。具體表現包括:

  • 便血日久不止:濕熱蘊結大腸,迫血妄行,血不循經而外溢。
  • 諸痔(新久痔瘡)痛癢肛墜:濕熱鬱滯肛門,氣血壅塞,發為痔瘡腫痛;濕濁下注則肛門瘙癢,氣滯血瘀則肛門墜脹。
  • 臟毒:此處指大腸濕熱腐敗成毒,可見肛門腫痛、潰膿或便血晦暗臭穢。
  • 多食易饑:濕熱蘊結脾胃,雖能消穀,然運化失常,故見消穀善饑,但未必形體丰盈。

此方專攻大腸濕熱,清熱燥濕為主,兼以收斂止血,標本兼顧。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川黃連(8兩)

  • 性味功效: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針對病機:直接清泄大腸濕熱,止血(苦寒收澀),解除痔瘡腫痛(瀉火解毒)。黃連亦能厚腸胃,治「消穀善饑」,與濕熱擾中相關之症相合。

2. 佐使藥:公豬大腸(2尺)

  • 性味功效:甘平微寒,歸大腸經,「以臟補臟」,潤養腸道且引藥直達病所。
  • 配伍邏輯
    • 載藥下行:豬大腸為大腸之「引經藥」,助黃連藥力集中作用於下焦。
    • 緩和藥性:黃連極苦寒,久服易傷胃氣,以豬大腸之甘潤制其峻性,使瀉火不伐正。
    • 物理協同:大腸煮爛後形成膠質,包裹黃連粉末,延緩釋放,延長藥效。

製法與增效關鍵

  • 酒煮:酒性辛溫,可行藥勢、活血散結,反佐黃連之寒,使氣血流通,避免涼遏太過。
  • 「煮爛為丸」:使藥材融合,兼取豬大腸之膠質保護腸黏膜,適合痔瘡局部損傷。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為主,配合「引經定向」與「緩釋給藥」,直達大腸濕熱病所。黃連治本(濕熱),豬大腸治標(養潤腸道、固護黏膜),酒煮加強活血散結,共奏止血消痔之效。

適用範圍推論

從「久服除根」可知,此方適用於慢性濕熱痔血(如內痔出血反覆發作),而非急性大量出血。因黃連苦寒持久清熱,豬大腸潤養,適合長期調理以斷病根。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8兩,公豬大腸2尺。
將黃連研細,裝入腸內,兩頭用線扎緊,加酒,以猛火煮爛為丸。
每服2-4錢,溫酒或米飲湯或開水送下,久服除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治痔臟連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組成:川黃連8兩,公豬大腸2尺。 主治:大腸濕熱,大便下血,日久不止,多食易饑,新久諸痔,痛癢皆作,肛門墜腫,以及臟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