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荊丸

槐荊丸

HUAI J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肺經 33%
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荊丸中加入荊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槐荊丸多用於治療風熱上攻、目赤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而荊芥的清熱解表作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通鼻竅,止鼻流涕: 荊芥亦有通鼻竅、止鼻流涕的功效,可治療風寒、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槐荊丸中加入荊芥,可加強其治療鼻竅不通、鼻流涕的療效。

槐荊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清泄上焦熱邪,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鼻衄、咯血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疏散風熱: 槐花可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犯而導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槐花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荊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槐荊丸主治「痔漏」,為古代治療痔瘡及肛門瘻管的常見方劑。痔漏多因濕熱下注、血熱瘀滯或風邪蘊結肛腸所致,臨床可見便血、腫痛、脫肛或膿液滲出等症狀。此方以清熱涼血、疏風止癢為主要方向,契合中醫「清熱止血、散風消腫」的治法。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槐花

    • 性味苦微寒,歸肝、大腸經,為傳統涼血止血要藥。
    • 主治腸風便血、痔血,能清泄大腸濕熱,收斂出血。《本草綱目》載其「療五痔」,現代藥理亦證實其含蘆丁(Rutin),可增強毛細血管韌性,減少滲血。
  2. 荊芥

    • 性味辛溫,歸肺、肝經,長於祛風解表、透疹消瘡。
    • 雖性溫卻能「祛血中之風」,緩解肛門瘙癢腫痛。《本草匯言》指出其「散風毒,消瘡瘍」,配合槐花可疏風透邪,助濕熱外散。

治療原理推論

  • 協同作用:槐花直達大腸涼血,荊芥宣散風邪,一清一散,既止血治標,又疏風治本。
  • 劑型設計:丸劑緩圖,適用慢性滲血;水煎頓服則力專效速,針對急性腫痛出血。兩者兼顧痔漏的不同階段表現。
  • 臟腑絡屬:痔漏病位屬大腸,槐花歸大腸經針對濕熱;荊芥歸肝經,肝主疏泄,能調節氣機升降,間接改善肛門氣血壅滯。

總結
槐荊丸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標本兼顧」思維,槐花治血分濕熱,荊芥調氣分風邪,共奏清熱止血、疏風消腫之效,適用於痔瘡出血合併瘙癢或輕微腫痛者。其組方邏輯反映古代醫家對「風熱下迫肛腸」病機的直觀理解,現代可延伸應用於痔瘡初期或預防復發。

傳統服藥法


荊芥、槐花各等分。
上為末。為丸服。
水煎1大碗服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荊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荊芥、槐花各等分。 主治:痔漏。

槐荊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槐花(微炒)1兩,荊芥穗(去土)1兩,枳殼(麸炒,去瓤)1兩,白礬(生),薄荷葉半兩,蔚金半兩。 主治:腸風痔漏,先臟腑,後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