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瘀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化瘀方多用於瘀血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疼痛,而枳殼能疏通氣機,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疼痛緩解。
- 活血化瘀:枳殼具有破氣行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瘀血的消散。同時,枳殼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進一步輔助化瘀止痛。
總而言之,枳殼在化瘀方中可謂「行氣活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化瘀止痛效果。
化瘀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活血止痛: 荊芥性辛溫,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化瘀方常用於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而荊芥可疏散瘀血部位的風熱,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助其餘藥物活血化瘀: 化瘀方中常配伍活血化瘀的藥物,如丹參、赤芍等,而荊芥辛散之性可助其餘藥物發揮藥效,更有效地活血化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瘀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產後因惡露(分娩後殘留於子宮的瘀血及分泌物)未能順利排出,導致敗血(瘀滯之血)滲入大腸,引發便下鮮血的症狀。其特徵為:
- 腹痛特點:腹中刺痛,但無「裏急後重」(即無排便後仍感急迫、肛門重墜的濕熱下痢症狀),顯示病機偏重於血瘀而非濕熱積滯。
- 病位關鍵:瘀血影響大腸而非子宮直接出血,故以「滲入」描述瘀血間接損傷腸絡的病理。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枳殼(麵炒)
- 行氣化瘀:炒製後性緩,善於寬中下氣,疏通腸胃氣滯。氣行則血行,間接助瘀血消散。
- 緩和腹痛:其辛散之性可緩解血瘀氣阻引起的腹部刺痛。
荊芥穗(略炒)
- 升散止血:炒後減其辛散,增強入血分止血之效,針對瘀熱損絡所致的便血。
- 祛風活血:產後易感風邪,荊芥穗能輕宣風邪,避免外邪與瘀血搏結加重病情。
配伍思維
- 氣血並調:枳殼主氣分,荊芥穗偏血分,二者協同調節氣血運行。
- 動靜結合:枳殼下行通腸,荊芥穗輕揚升散,既能化瘀又不致過度耗散正氣,符合產後「多虛多瘀」的體質特點。
- 標本兼顧:止血(治標)與行氣活血(治本)並行,針對瘀血滲腸之病機核心。
總治則
透過行氣疏導、活血止血,使惡露得下,瘀去新生,腸絡得安而便血自止。其方簡力專,契合產後不宜過用攻伐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枳殼(面炒)錢半,荊芥穗(略炒)2錢半。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瀉惡露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化瘀方,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枳殼(面炒)錢半,荊芥穗(略炒)2錢半。 主治:産後惡露不下,以致敗血滲入大腸而利鮮血者;及腹中刺痛,但裏不急、後不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